云南人|世界读书日 | 从开民宿到捐书共建,一家民间图书馆是怎么活下来的?

文/陈玉琪
【云南人|世界读书日 | 从开民宿到捐书共建,一家民间图书馆是怎么活下来的?】“如果有天堂 ,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的这句名言 , 已经成为图书馆的最好注脚 。
图书馆 , 作为实现知识普惠的主要场域之一 , 一直承担着收藏书籍、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功能 。
但在一座小城 , 图书馆还能发生更多故事 。 在这里 , 图书馆打破沉默 , 从单向输出变为群体共建 。 “这不只是关于书的事情 , 还关于人和人之间的连接 。 ”图书馆负责人如是说 。
文林在2018年回到家乡大理 , 建了一座图书馆 。 他拿出了自己近2000册藏书 , 又购入近10000册图书 。 4年来 , 这座图书馆成为远离城市喧嚣的“诗和远方” , 这里也成为小城孩子眺望世界的窗口 。
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 , 听上去很诗意 , 但现实总是骨感的 。 经营4年 , 图书馆的营收基本可以与运营成本持平 。 但算上一年17万多的房租 , 图书馆还处于亏损状态 。 想要找一条让图书馆活下去、活得久 , 还不依赖资金捐赠的路 , 文林还在摸索 。
云南人|世界读书日 | 从开民宿到捐书共建,一家民间图书馆是怎么活下来的?
文章图片

读者在图书馆阅读 。 (受访者供图)
“书理”的诞生
文林是土生土长的大理人 。 大理四面环山 , 城市很小 , “走两步就到农村了” 。 在信息闭塞、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 , 书就是文林的精神世界 , 他的童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
他读《三国演义》 , 书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使命 , “做一个有点价值的人 , 会有一种英雄情结” 。
大学毕业以后 , 文林一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 。 他去过很多城市 , 通过旅行 , 他触摸到了世界的广度 , 而通过阅读 , 能了解世界的深度 。
文林发现 , 云南人都不爱往外跑 , 哪怕跑出去 , 待不了多久还是会回到云南 。 他想 , 那就把世界搬到大理来 , 让大理当地的人有免费的好书可读 , 尤其想让当地的孩子们看到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 走出云南 , 走向世界 。
建图书馆的念头一直萦绕在文林的脑海里 。 2018年 , 通过创业 , 文林手头上有了一些资金 , 他开始把建图书馆这件事付诸行动 。
文林找来自己的两位同学作为合伙人 。 三个人在大理看了很多房子 , 最后选了位于大理古城黄金地段的一栋三层小楼 。 主路上是餐厅、民宿 , 图书馆则坐落在一条僻静的小巷子里 , 热闹而不失安静 。
文林直接和房东签了10年合同 , 一次性交了5年的房租 。
图书馆是一栋白族样式的砖木小楼 , 门头来自房东家300年历史的祖宅 , 房屋结构、屋内装潢、桌椅都是木制的 。 一楼是阅读空间 , 做了一个下沉式的设计 , 既能供人坐着读书 , 又能举办活动 , 二楼是非遗文化甲马雕刻体验区 , 三楼是儿童阅读馆 。
文林和朋友又把苍山、洱海本土的植物种在客栈的各个角落 。 大门贴着一副楹联 , 上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 英词妙墨好古多闻” , 横批:“山水行走” 。
云南人|世界读书日 | 从开民宿到捐书共建,一家民间图书馆是怎么活下来的?
文章图片

图书馆大门(受访者供图)
作为图书馆的“启动书籍” , 文林拿出了自己近2000册藏书 , 又购入了近10000册图书 。 那段时间 , 文林和合伙人泡在大理的旧货市场里淘书 , 几乎把所有关于大理历史、文化的书籍都买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