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论丨疫情侵扰世界,不妨“以读攻毒”

在家捧一本书静心阅读 , 不啻为丰富精神世界的一剂良药 , 也是我们对抗纷扰的有力武器 。
今天 , 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 , 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也在今天开幕 。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 , 如果全社会都参与其中 , 就容易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
历史|评论丨疫情侵扰世界,不妨“以读攻毒”
文章图片

世界读书日以往常常会举办一些读书活动 , 发出阅读倡议 , 自然也是图书行业借此促销的日子 。 图书店家多半会给出有一定吸引力的折扣 , 读者也借机囤一些想买的书 。 至于是否“买书如山倒 , 读书如抽丝” , 只有买家冷暖自知了 。
今年 , 由于新冠疫情的阻隔 , 人们或居家隔离 , 或减少出门频率 , 人与外界的沟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 此时 , 在家捧一本书静心阅读 , 不啻为丰富精神世界的一剂良药 , 也是我们对抗世间纷扰的有力武器 。
“读一本好书 , 有如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 ”荡舟书海 , 我们可以暂时将自己从眼前的苟且中抽离 , 徜徉在作者搭建的精神家园 , 畅游古今中外 , 感悟文学的美妙、历史的镜鉴、哲学的思辨 。
读书 , 应该系统性、综合性地去读 。 一本书的篇幅和思维有限 , 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 , 再去找一些相关书籍来丰富认知 。 以我年初所读的《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为例 , 作者通过分析晚清广东县官杜凤治留下的数百万字日记 , 不仅为我们整理勾勒出晚清基层官场的群像 , 也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水准和民众认知 。
这种着眼于基层和民众真实面貌的研究著作 , 比通史性文本有更多的历史细节 , 也更生动逼真 。 由此 , 我也补充阅读了一些清史书籍 , 多本书相互参阅 , 让人能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
其实 , 读书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过程 。 阅读历史书籍 , 大量历史文献、文言词汇的引用颇令人费力 , 很多沉重的历史悲剧也很难不让人扼腕叹息 。 比如读茨威格的《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时 , 前半部分的阅读体验相当愉悦 , 茨威格用其擅长的传记笔调描绘了一个安定祥和、经济文化繁荣的19世纪末欧洲 。 到了书的后半部分 , 一战爆发 , 随后尸横遍野 , 饥荒、萧条和动荡 , 紧接着是更残酷的二战 。 一种绝望和无力在茨威格笔下蔓延 , 不但令读者心情沉重 , 更能感触到战争的伤害与和平的珍贵 。
在这样的心灵冲击中 , 为了缓解读历史的“厚重感” , 我又读了毛姆的《面纱》 。 他的文笔并不华丽甚至略显平淡(和茨威格相比) , 但他仍然用其细腻的人物描写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 《面纱》中 , 医生深爱着他美丽的太太 , 但太太并不爱他且和他人有染 , 医生选择去疫区救人 , 太太也在医生的无私中逐步受到感化 。 这恰好映照着部分现实 , 这种超越了肉体和欲望的爱 , 也能给疫情中的我们信念与温暖 。
我曾经是个坚定的纸质书拥趸 , 但今年的阅读书目 , 大部分是用iPad完成的 。 实际上 , 严肃阅读并不只限于纸质书 , 不少平台的严肃读物都在逐步丰富 。 读书的关键在于书的内容而不是书的载体 , 读书日捧一本书阅读也可以是捧一台阅读器 。
哪怕一切东西都有可能烟消云散 , 但至少我们还有书籍 , 至少我们还能用读书来对抗孤独与盲目 , 在疫情的侵袭中找寻智慧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