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应松看来 , 《天露湾》是他所有写作的一个另类、一个异数:“第一 , 我是写神农架系列小说在文坛立足的;第二 , 我过去的小说比较沉重 , 或多或少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第三 , 我过去的小说以神秘神奇和魔幻为读者所熟悉 。 但《天露湾》这部小说 , 是我对家乡的农民怀着崇敬和感激的心情所写 , 没有那些神秘魔幻 , 是以纯粹的、不走样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四是 , 我过去写的多是高寒山区的贫困生活 , 现在我写的是富庶的平原水乡生活 , 小说的色彩和调子都与过去完全不同;五是 , 我过去从没有写过这种时间跨度三四十年的小说 , 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掌控;六是 , 这是一个真正正面书写农民形象和农村改革的小说;七是 , 在写作上完全口语化、生活化、地域化 , 力戒知识分子腔和小说翻译腔;八是 , 着力刻画人物 , 这部小说中有几十个人物 , 我争取都让他们各有性格 , 栩栩如生 。 ”
对故乡的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倾诉的对象和通道
《天露湾》写到了两代人的奋斗 , 也写了众多的人物群像 。 陈应松表示 , 小说中的这些众多人物群像 , 每一个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 “小说虽然是虚构 , 但我不喜欢虚构 。 当然通过书写 , 把所有的原型和他们的特质放进一个主人公或者两个主人公身上 , 这是一个作家的综合能力、表现能力和塑造能力 。 ”
对于自己喜欢书中的哪位主人公 , 陈应松说:“如果说一位的话 , 就是金甜甜 , 说第二位的话 , 就是洪大江 。 金甜甜是一个任性的、单纯的、可爱的、善良的、美丽的女孩 , 但是她命运多舛 。 她的命运可能代表了那一代农村的独生子女的命运 。 因为父亲摔断了腿需要换关节 , 她放弃了高考 , 一个人到外面去打工挣钱为父亲治病 , 她碰上了好的老板 , 结果却在长江中遭受了船难 , 差一点失去了生命 。 她离不开救他的恩人 , 也就是公司老总乔汉桥 , 然后结婚 。 但是这位没有生育能力的老板良心发现 , 不想耽误她 , 希望她离开自己 , 可金甜甜已经离不开他了 。 最后就这样硬生生地被这位丈夫和老板强行撵走 , 离开了武汉 , 无家可归 , 重回了自己的家乡 。 她与自己儿时的好友、青梅竹马的同学最后走到了一起 , 再进行创业 , 种植葡萄 ,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特别是在最后 , 她把曾经的婆婆接到她的葡萄园来养老 , 也就完成了对这个女孩、这个主人公的塑造 , 我自己认为是成功的 , 也在写作中为她流了不少泪 。 另外她后来的丈夫、同学洪大江的命运 , 也是令人动容的 。 ”
陈应松自认是乡土作家 , “我写了几十年乡村和自然 , 我的小说肯定是乡土小说 。 只不过 , 我过去主要是写神农架 , 写高山和森林 。 现在我回过头来书写我出生的水乡和平原 , 实际上就是一种反哺 , 重新唤起我过去的记忆 , 重新回到故乡 , 书写那一片我更加熟悉的土地 , 更加熟悉的乡亲 。 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和应该承担的写作责任 。 我热爱农民和土地 。 通过这个小说的写作 , 我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和通道 , 所以写作真的是充满快乐的一件事 。 ”
葡萄和家乡只是一个背景 , 想写两代农民的命运
陈应松记忆中的乡村曾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 土坯房、泥巴路、脸朝黄土背朝天和无休无止的劳作 , 挑粪、挖沟、锄草、插秧……没有一样不是繁重的苦力 。 但在《天露湾》里 , 落后的农民形象不复存在 , 读者可以看到的是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新农民形象 。 他以八个字来总结创作《天露湾》的心情:讴歌土地 , 赞美农民 。 也因此 , 在《天露湾》中 , 葡萄和家乡只是一个背景 , 陈应松更想写一群农民 , 写两代农民 , 写他们对土地的感情 , 他们奋勇拼搏、脱贫致富、可歌可泣的命运 。
- 创作|作家陈应松:长篇小说《天露湾》是我的一部家乡书
- 历久弥坚$钱瑗被邻居扇耳光,杨绛被摔在地上,钱钟书看见拎着木板冲了上去
- 陈应松|作家陈应松称知网收录其三百多篇文章大都未经同意,准备起诉
- 陈应松@作家陈应松也要起诉知网
- 陈应松|又一位!作家陈应松称准备起诉收录了其300多篇文章的中国知网
- 辱斯文$钱瑗被邻居扇耳光,杨绛被摔在地上,钱钟书看见拎着木板冲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