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甜甜|陈应松:拎着一种叫乡愁的东西在故乡的葡萄园里游弋( 三 )


陈应松说自己2009年挂职期间发现 , 几乎一夜之间农村已经实现了机械化 , 农民再也不需要锄头、镰刀和耕牛了 , 不需要除草 , 也不需要插秧割谷 , 一切交给了机械 。 聪明的、精明的、有知识的农民崭露锋芒 , 现代的、先进的、时尚的新农村遍地开花 。 “过去说农民是落后的 , 但在我的家乡 , 葡萄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农业产业 , 恰恰说明现今的农民在这个时代不仅不落后 , 而且比我们想象得更加聪明和先进 。 时代就是这样 , 以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速度在进步着 。 ”
在陈应松看来 , 农民的精神变化是巨大的 ,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 那种所谓落后的阿Q式的农民形象 , 至少在我们江汉平原是不会存在的 。 中国的农民在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品质就是敢于探索、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 有强烈的求知欲 。 在江汉平原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 , 农民已经彻底地告别了农耕生活 , 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科技 , 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 农民种地 , 要具备全方位的科学知识 。 特别是新的经济作物的栽培种植 , 这些作物品种本身就是最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 。 不去利用它们 , 学习它们 , 掌握它们 , 农民将无法生存 , 种不出一粒粮食 。 ”
陈应松以葡萄为例 , “葡萄这类水果 , 包含了世界农业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 水肥一体化 , 电脑和手机监控 , 它让大棚科技成了工业化管理 , 农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 农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 , 农村更不是牧歌时代的农村 。 我采访了这么多人 , 每一个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故事 , 我都把他们放入到我的人物中去了 。 比方说有的葡农把葡萄当做一种田野艺术来经营 , 葡萄的枝条非常漂亮 , 像艺术品一样 。 树型、穗型、果型几乎一模一样 , 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 令人惊叹 。 他们高呼农业就是大地的艺术 , 种地能种到这样的境地 , 可见湖北江汉平原的农民们是多么令人敬佩 。 有的葡农紧紧盯着国外最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 , 还有的农民把葡萄产业做得非常之大、非常丰富 , 这是要有气魄和想象力的 。 有的将葡萄卖出120块钱一斤 , 有的将葡萄一颗颗剪下来卖 , 也卖出高价 。 还有一个回乡种葡萄的年轻人 ,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返乡 , 他种的生态葡萄与众不同 , 有相当的土地情怀 , 这样的事情都令人非常惊讶和感动 。 ”
通过写《天露湾》 , 陈应松想告诉大家 , “农民在我们这个时代 , 的确是最伟大的人 。 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 , 是主动还是被裹挟 , 他们都跑在时代的前面 , 而我们 , 特别是我们这些所谓城里的作家 , 却成了落伍者 , 是真的被时代抛弃的人 。 另外 , 我想到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 过去是洒下多少汗水 , 怎么勤耕苦做 , 而现在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怎么精心打扮它 , 怎么用科技之光照亮它 。 过去用赤脚丈量它 , 现在在大棚里摆弄它 , 农民的耕作方式、生活方式、让土地喂着我们的方式 , 全都变了 。 希望大家能在我这部小说中 , 看到每一个具有传奇性的农民的故事 。 ”
作家永远是在生活中在真实的感动中
陈应松曾说:“所谓故乡 , 就是心越走越近而人越来越远的地方” , 在写完《天露湾》后 , 他对故乡有了新的认知及感悟 , “就是用文字重新发现故乡 , 重新发现土地 , 重新发现农民 。 再通过故乡的书写 , 重新发现自己 , 重新发现文学 , 重新发现作家与故乡和土地的关系 。 作家是为故乡而生的 。 毫无疑问 , 我在以后的写作中 , 肯定会继续出现水乡和平原的故事与风景 , 生活之树常绿 , 故乡永远年轻 。 更传奇的故事、更伟大的变革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 它是作家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 我们无法抗拒这种诱惑 , 我们的文字也无法抗拒这种诱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