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心灵“栖居地” |新京报快评

当突发疫情前所未有地强烈冲击人类时 , 阅读就是我们的另外一座“避难所” 。
|疫情之下,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心灵“栖居地” |新京报快评
本文图片

▲2022年4月22日 , 读者在贵州省遵义市一家书店阅读 。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 , 人们徜徉书海 , 享受阅读的快乐 。 图/新华社
文 | 叶克飞
2022年4月23日 , 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 。 这也是我们迎来的新冠疫情之下的第三个世界读书日 。
两年前的2020年2月 , 在武汉方舱医院里 , 一位年轻人戴着口罩在病床上捧书细读的照片走红网络 , 他也被网友称为“读书哥” 。 连他手中那本《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 也跟着火了一把 。
而今两年多时间过去 , 新冠疫情仍困扰着我们 。 这场全球化时代的疫情 , 似乎比过往的大瘟疫更为难缠 。 如果说两年前的“读书哥”代表着一种向上的希望 , 令人坚信阴霾即将散去 , 那么当疫情肆虐持续至今天 , 难免会有人陷入焦虑 。
毕竟 , 前所未有的疫情所威胁的并非只有人类的健康 , 还强烈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 我们惯有的认知与情感 , 还有曾经的社会运转逻辑 , 似乎都因此而改变 。 “青春才几年 , 疫情就占了三年”之类的感慨 , 也凸显了人们的迷惘 。
|疫情之下,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心灵“栖居地” |新京报快评
本文图片

▲2022年4月22日 , 在重庆北开往秀山的C731次列车上 , 旅客来到餐吧车厢内的“图书馆”借阅书籍 。 图/新华社
疫情时期 , 何以解忧?读书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 正如有人戏言的那样:我们应该以“读”攻毒 。 这并非每年读书日的应景答案 , 而是一种理应贯穿人生每个阶段的自觉 。
曾有人认为 , 因为科技的进步 , 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比之前人已多得多 , 阅读已不再是开阔视野的最重要渠道 。 比如 , 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得人们可以真正地开眼看世界 , 亲身体验书中的那些风物、遗迹和景观 , 网络更是可以提供海量信息……但实际上 , 真正的阅读不可替代 。
“读史使人明智 , 读诗使人灵秀 , 数学使人周密 , 科学使人深刻 , 伦理学使人庄重 ,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 凡有所学 , 皆成性格 。 ”哲学家培根四个世纪前所说的这句话 , 如今也仍不过时 。 阅读或许是人类最不功利性的低成本活动 , 同时又能够让人类清楚认识到自身 , 而内心有所寄托 。
|疫情之下,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心灵“栖居地” |新京报快评
本文图片

▲2022年4月22日 , 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左)帮助视障者使用台式电子助视器读书 。 世界读书日前夕 , 宁夏残联开展“黑眼睛看未来”活动 , 帮助视障者实现无障碍阅读 。 图/新华社
事实上 , 人类求知欲和宇宙无限性所构成的矛盾 , 堪称人类的宿命 。 因此 , 阅读的真正价值不是让人觉得自己“有知” , 而是让人洞悉自己的“无知” , 从而对我们身处的世界保持平和心态 。
正如作家毛姆所说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 当突发疫情前所未有地强烈冲击人类时 , 最初的恐惧是不可避免的 。 此时 , “通过阅读洞悉自己无知”的自觉 , 不但适时 , 而且有助于抚平我们过度焦虑的情绪 。 此时的阅读 , 就是我们的“避难所” , 成为了我们的心灵栖居地 。
摄影史上也曾有一张经典照片:“二战”期间的1940 年 10 月 22 日 , 英国伦敦肯辛郡一座名为“荷兰屋”的图书馆 , 被德军轰炸后几成废墟 , 图书馆里只有两侧长长的书架幸免于难 。 三位头戴礼帽、衣着整齐的绅士 , 神态自若地在书架前翻阅、挑选书籍 , 废墟与天空成了他们的背景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