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不一样的“扶贫笔记”

【笔记|不一样的“扶贫笔记”】笔记|不一样的“扶贫笔记”
文章图片

《扶贫笔记》的作者杨一枫 , 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采访人员 , 中国作家会员 , 同时 , 他又是一名扶贫干部 , 挂职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委常委、副县长 。 在杨一枫的文字中 , 我读到了他的理想与激情——他渴望把青春和热血抛洒在这片温暖而亲切的土地上 。 透过《扶贫笔记》 , 我看到了不只一位年轻的扶贫干部 , 也看到了全国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鲜活的日常 , 他们的情感和理智、他们的坚定不移 , 是那样的感人 , 那样的令人敬佩 。 正如李舫在序中所写:这不是一个人的一本书 , 而是一个伟大浩瀚时代在一滴水中焕发出的漫天光彩 。
从2018年赴滦平以来 , 杨一枫深入扶贫一线 , 扎根20个乡镇 , 访遍199个行政村、300多个自然村;他担任战区指挥长 , 走访帮扶贫困户 , 对接外联帮扶;他做好宣传报道 , 加强信息推介 , 推动新闻扶贫、舆论扶贫;他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 践行教育扶贫、文化扶贫 。
这是一本好看好读的《扶贫笔记》 , 像一部真实而有趣的纪录片 。 杨一枫讲述贫困户的脱贫经历、讲自己经历的趣事、讲扶贫工作时遇到的故事 , 也讲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作者本身是作家 , 文笔清新优美又不失练达 , 而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可以单独当成美文来看 , 如“就在这苍茫之间 , 一条时间的记忆之龙横亘在眼前 , 从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来 , 又一头扎入浩瀚的时间长河中去 。 只有在我们眼前这一段露出了‘水面’ , 任我们凭吊和遐想”;他描写贫苦户的模样 , “黝黑消瘦的脸庞如糖浆般浓稠的红色里有着岁月沉淀的别样光辉 , 皱纹在这光辉中合理地堆积 , 坚硬而柔软 , 仿佛多年的酥状沉积岩”;他讲贫困户脱贫后的质朴回忆 , “过去可苦了啊 , 丫头们小时候一件衣服要穿五六年 。 有一段时间 , 天天吃熬白菜 , 一掀锅盖 , 小丫头就哭 。 现在变化太大啦 , 政策好 , 心气儿足 , 日子过得得(dei)劲儿!”;他介绍贫苦户怎么脱贫 , “翻看她的档案 , 翻到项目内容一页 , 就有光伏合作收益、电商服务、兴春和分红等十几项收入来源”;他还介绍了滦平深厚的历史文化 , 1976至1979年 , 这里曾有近三年的考古发掘 , “共发掘古墓葬近百座 , 出土文物千余件 。 发现了许多青铜短刀、动物形牌饰、削刀、玉石饰件等文物珍品 , 具有非常明显的土著民族特色 。 这是滦平考古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大规模发掘 , 据县专家王国平介绍 , ‘山戎文化’这个概念由此诞生”;他还记述了与父母、妻儿的点滴温情与感动 , 有一次他要再次踏上征程前往滦平 , 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 走之前他悉心地把儿子哄睡着 , “然后蹑手蹑脚走到门口打开门走出去再带上门 , 轻轻地走到窗口的时候 , 突然听见窗户移动 , 我心里一揪 , 回头看时 , 岳母正抱着儿子站在窗口说‘儿子醒了要看爸爸’; , 我赶紧笑着说‘宝宝藏眉眉 , 快遮住眼睛’ , 结果儿子不上当 , 眼巴巴看着我说‘不要爸爸走’ , 我一狠心 , 挥了挥手 , 转过头迈开大步向小区外走去 , 听到身后儿子撕心的哭声……”
这本书中没有一般意义上“扶贫笔记”的报告式、总结式的文字 , 一页一页翻过 , 字里行间满满的温情 , 阅读时温暖传遍周身——不仅有动人的故事 , 北方小城的风物 , 为人处世的方法 , 工作生活的哲思 , 还有生活智慧、哲理领悟 , 更有浓浓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