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现实题材家庭剧的“真实感”创作边界何在?

现实|现实题材家庭剧的“真实感”创作边界何在?
文章图片

导读:真实是现实题材剧作的根本底色 , 但何为“真实感”却是一个并非不言自明的问题 。
文 | 刘意
现实题材家庭剧正在剧集领域蔚然成风 。 从两个月前大爆一时的《人世间》 , 到网络热度同样颇高的《心居》 , 从卫视扎堆播出的婚姻题材剧集《相逢时节》《我们的婚姻》《婚姻的两种猜想》 , 再到现下引发深度讨论的《亲爱的小孩》……最近一段时间里 , 探讨婚姻关系、原生家庭、养儿育女、侍奉双亲等等问题的现实题材家庭剧以其“真实感”连连激发有关文艺讨论场的千层浪花 。
现实|现实题材家庭剧的“真实感”创作边界何在?
文章图片

真实是现实题材剧作的根本底色 , 但何为“真实感”却是一个并非不言自明的问题 。 从近一段时间以来播出的剧集效果来看 , 当现实题材作品描绘底层人民的残酷生活 , 大部分观剧大众都能产生深度共情;但将生活的困苦描写过猛 , 也会因作品气质过于压抑而在舆论场上引发不同观点的交锋 。
对现实揭示太浅要被批评悬浮 , 刻画太深又被说“制造焦虑” , 以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为著称的家庭剧似乎在如今陷入了创作两难 。 如此说 , 现实题材作品的“真实感”创作边界究竟在哪?
观众能承受几分苦?
观看近几年的现实题材剧作 , 不少网友都会在豆瓣短评的观后感中提及“窒息”“压抑”“焦虑”“恐怖”等关键词 。 而这些观后感的缘由 , 恰恰来自剧集几乎溢出的真实感 。
前不久播出的《完美伴侣》中 , 高圆圆饰演的金牌律师陈珊并非传统家庭中的“主内”女性 , 不但要被问及“家庭和生活如何平衡”的“仅女性可见”的问题 , 而且备孕二胎的过程里也遍尝都市女性生娃之困境 。 职场女强人尚且如此 , 不由得让未婚的年轻朋友们对寻找伴侣、共同生活这件事心有戚戚 。 在该剧的另一边 , 全职妈妈在家带娃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 在家里忙到脚不沾地之外 , 还要受到强势老公对生活的安排 , 同样让观众在弹幕中大呼“真实而焦虑” 。
现实|现实题材家庭剧的“真实感”创作边界何在?
文章图片

观众看剧主要为了消遣 , 为何会为压抑剧情而充满未知的焦虑?某种意义上 , 现实题材剧作是在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摹状人生百态 , 观众观剧的过程就是不断从中发现自己、预见自己的过程 。
尤记得《三十而已》热播时 , 沪漂女青年接二连三遇到的职场困境让笔者也对尚未真正开启的职场生活充满迷茫;看《我在他乡挺好的》时 , 也不自觉地代入了孤独、漫长、小人常在的都市独居生活;观《小舍得》 , 尽管学生时代早已远去 , 但又生发出对更加遥远的子女教育“内卷”的深深担忧……
现实|现实题材家庭剧的“真实感”创作边界何在?
文章图片

或许 , 现实题材剧集的魅力就在于用极强的真实感引起观者的共情 , 以至于不由自主地设身处地替剧中主角焦虑 。 但是 , 现实生活“起起落落落落落落”的状态已经足够磨人心性 , 难道还需要在看剧时继续接受来自虚构人物的精神锤炼吗?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作品承担的最基础职能是娱乐 , 观剧就是为了开心 ,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之常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