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强|揭秘被立案的19岁“职业打假人” ,这一职业真有那么黑?

陈之强|揭秘被立案的19岁“职业打假人” ,这一职业真有那么黑?

文章图片

陈之强|揭秘被立案的19岁“职业打假人” ,这一职业真有那么黑?

文章图片

陈之强|揭秘被立案的19岁“职业打假人” ,这一职业真有那么黑?

文章图片

陈之强|揭秘被立案的19岁“职业打假人” ,这一职业真有那么黑?

文章图片

陈之强|揭秘被立案的19岁“职业打假人” ,这一职业真有那么黑?

文章图片

陈之强|揭秘被立案的19岁“职业打假人” ,这一职业真有那么黑?

在提起了800余宗诉讼案件后 , 年仅18岁的“职业打假人”陈之强被正式立案 。 法院认定其打假维权行为存在“敲诈勒索” , 不具备合理性 , 并将他的“犯罪线索”移交属地公安局 。

在职业打假圈内 , 没有上过大学的陈之强颇有一些名气 , 他开设的打假维权交流群 , 入群费388元 。 顶着“犯罪嫌疑人”的头衔 , 陈之强觉得自己相当无辜:“我首先是消费者 , 起诉是我的权利 , 应诉是商家的义务 , 叫商家去应诉的也是法院 , 不是我陈之强叫法院去开庭的 。 ”

【陈之强|揭秘被立案的19岁“职业打假人” ,这一职业真有那么黑?】近年来司法部门对所谓的“职业打假”态度越发限制 , 越来越多的法院对“消费者”这一定义的要求更加严格 , 对于职业打假这门“生意”来说 , 属于他们的好日子 , 也许正在过去 。
从正义使者到饱受非议90年代的中国 , 假冒伪劣商品横行街头 , 老百姓深受其害 。 1993年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通过 , 49条明确指出:“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 ”
立法本意虽好 , 但实践起来却无比困难 , 普通消费者时间、经历、辨识能力有限 , 难以承担举证责任 , 公权机构人手有限且无法面面俱到 , 虽然法律颁布了 , 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迟迟未能等到 。
1995年 , 还在上着法律辅导班的22岁北京青年王海 , 走进东城区工商局 , 手里拿着12只假冒“索尼耳机” , 在铺天盖地的舆论支持下一战成名 , 王海最终拿到双倍赔偿 。 从此 , 他也成为各大商超百货最不想见到的顾客 。

年底 , 王海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中国打假第一人”称号 , 并奖励5000元 。
在当时 , 王海的行为备受舆论支持 。 相比普通人 , 职业打假人在维权专业度、标准掌握程度等方面确有优势 , 他们成为当时中国打击日益严重的假冒伪劣行为的重要参与者 。 而在这之后的数次司法实践中 , 为了鼓励消费者勇于揭发制假售假行为 , 历经多次司法解释后 , 法律界统一倾向认定:“知假买假”的行为不影响行为人主张消费者权益 。
最高法的表态让“职业打假人”的身份受到认可 , 打假人和法律界也由此进入蜜月期 , 而随着2013年消法的修订 , 将惩罚性赔偿数额由一倍提升到三倍 , 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实施 , 进一步将惩罚性赔偿提升至十倍 。 “职业打假人”同执法机构的博弈也随之加剧 。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在假一赔十的高额收益面前 , 打假成了一门好生意 。 自2016年开始 , 食品维权案件数量随之猛增 , 超过八成案件的原告是职业打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