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红镇|富源县墨红镇彝绣丨杨平原

墨红镇地处富源县西南 , 全镇国土面积495.5平方公里 , 最高海拔2748米 , 最低海拔1791米 , 平均海拔2025米 。 墨红是彝语 , 意为山水富饶之地 。
墨红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 。 在唐宋时 , 属南诏和大理国滇东彝族三十七部之一普摩部 。 元代 , 在普摩部设置越州 , 墨红镇属越州 。 明代 , 古越州地分划给沾益州、南宁县(今麒麟区)、陆良州 , 今墨红镇辖地 , 大部分属古沾益州 , 小部分地属古陆良州 。 清代 , 平彝县(富源县)成立 , 墨红镇辖地之中 , 原属沾益州的那部分改属平彝县 。 1954年 , 平彝县改名为富源县 。 1958年 , 墨红镇辖地之中 , 原属陆良县的那部分地划归富源县 。 从唐宋时期至今 , 不管境域如何变迁 , 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民 , 还在使用彝语 , 女子服饰上的刺绣图案仍保持着彝族特色 。
彝族人崇尚刺绣 , 谁家的女子绣活好 , 谁家的客人就多 , 这种崇尚成为一种文化 , 统领着当地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 。 墨红镇鲁木克彝族村的妇女 , 个个都会刺绣 。 女孩子五六岁时便开始学习挑花刺绣 , 到了十几岁就自己缝制衣服和鞋子 。 五彩的服饰上 , 花朵满襟 , 绣花鞋别致精巧 , 头帕及帽子飘带上都缀满花朵 。
鲁木克村的赵粉梅 , 从小跟母亲学刺绣 , 掌握了彝族刺绣的针法技巧 。 她告诉我们:“鲁木克村的女孩子 , 十五六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嫁妆 , 枕套就需要准备八至十对 , 现在改成一个大绣花枕头 , 表示同心同德 , 准备的嫁衣要六至八套 , 绣花鞋子准备得越多越好 , 因有这种传统 , 全村十五岁以上的女人 , 个个都会刺绣 。 ”随着年岁的增长 , 赵粉梅的绣品越来越多 , 当她把具有彝族风格的枕巾、荷包、鞋垫拿到墨红镇集市上卖时 , 人们一下子被她的绣品吸引了 , 再加上价格公道 , 锈品销售一空 。 接下来 , 她就尝试着做了彝族传统的新娘嫁衣销售 , 顾客们慕名而来 。 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 她把刺绣技艺教给同村的姐妹 , 让她们帮忙刺绣 , 姐妹们把绣品拿到她家里 , 她按数量付给报酬 。 就这样 , 她带动了四十多名彝族妇女 , 用彝家绣品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 。 除了赵粉梅 , 鲁木克村还有李良花、赵粉菊等刺绣技艺精湛的绣娘 。
鲁木克村的彝族刺绣工艺 , 具有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 刺绣的原材料 , 以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和黑色线为主 , 红色线用得最多 , 黑色用得少 。 布料用白色、红色、黄色、绿色、黑色等 。 绣品用于衣服、头巾、背篼、围裙、鞋子等 。 刺绣手法主要有挑绣、贴花、锁花、盘花等 。 挑绣 , 是根据布面的经纬线 , 用斜针、十字针挑绣;贴花 , 是将有色布剪成需要的长条 , 然后锁边 , 另用有色布剪成连续的花边图案 , 贴在衣服边沿挑锁;锁花 , 即通常说的锁边绣 , 用于袖口、裤脚和头帕的边沿 , 用锁挑针法绣成犬牙或其它形状;盘花 , 是将有色布料 , 裁成细条 , 缝成麻花状 , 在所绣之处盘结成花样 , 用针钱固定在绣品上 , 有较强的立体感 。
绣品图案多取材于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 , 不同的图案都有着不同的美好寓意 。 比如这幅万事如意绣图(见图一) , 中间绣了一个万字 , 周围用八条鱼象征八方来财 , 万事如意 , 还象征年年有余 。
墨红镇|富源县墨红镇彝绣丨杨平原
本文图片

这副绣图称为金鸡戏水(见图二) 。 图中的金鸡 , 源于十二生肖中的“鸡” 。 “鸡”与“吉”谐音 , 有大吉大利之意 。 绣图中的荷花 , 也有说法 , “荷”与“和”谐音 , 象征和睦相处 , 吉祥幸福 。 莲花种植于水中 , 故有戏水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