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之变︱永不停歇的网购直播间①消弭娱乐与消费的边界( 七 )


而对于媒介文化的内涵,凯尔纳则进行了这样的界定:
媒体文化是诸种系统的组合:从电台和声音的复制(慢转唱片、磁带、激光唱盘以及诸如收音机、磁带录音机等传播器械)、电影及其放送模式(剧场放映、录像带出租、电视播放等)、包括报纸和杂志在内的印刷媒体和一直到位于媒体文化中心的电视等 。媒体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 , 常常调度人的视觉与听觉 。形形色色的媒介——电台、电影、电视和包括像杂志、报纸和连环漫画册在内的印刷品——要么以视觉为主或以听觉为主,要么两者兼用,同时对方方面面的情绪、情感和观众等产生影响 。媒体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是依照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加以组织的 , 同时它也要遵循惯例性的程式、法则和规定等,分门别类地为大众制作产品 。因而 , 它是~种商业文化的形式 , 其产品就是商品,试图吸纳那些对资本的积累感兴趣的大公司所查的私营利润 。媒体文化的目标在于庞大的受众,因而它必须回应于当代的主旋律和所思所想等,是极为时事化的 , 它为当代社会生活提供种种的写照 。但是,媒体文化也是高科技的文化,调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
换言之,在凯尔纳看来,媒介文化是由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共同构建的、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同时是图像文化、商业文化和高科技文化 。笔者以为,从这三个层面人手,我们也确实更容易破译媒介文化的秘密 。
二、媒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按照凯尔纳的观点,媒介文化首先是一种主要诉诸于人们的感观体验的图像文化 。当代社会,电子媒介,诸如电脑和电视 , 已经使文化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这是一个真正的形象社会,所有的东西——真实存在的、未曾见过的、未能描述的、不可表达的等等,都通过电子媒介成功地转换成可视物和惯常的文化现象 。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既不会像现实主义那样讨论外部事物问题,也不会像现代主义那样强调内在意义的深刻性(如深刻揭露异化和荒诞) 。要求人们深入其中不断地阐释和挖掘 。图像拒绝也无需任何解释,它只是平面化地展示 , 提供给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分离了的视觉形象 。图像文化不提供任何现代主义经典作品所具有的深度价值和终极意义,也没有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寓义 。这种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 。不仅如此 , 在媒介文化时代,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非知识分子文化等等,都可以获得在电子媒介舞台上展示自身的机会 。它们之间甚至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相互交往、相互渗透,乃至移位甚至换位 。原先处于对立状态的文化形式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消除,其界限也日趋模糊 。而“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第二个特征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 。”
其次 , 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大规模生产模式为标准,批量化、程序化生产文化产品的商业文化 。当代社会,商品化的逻辑全面渗入文化领域,文化生产的目的转向赚钱,文化商品化已成为趋势 。文化商品化要求文化生产按照市场的规则行事,迎合市场,引导市场,赢得市?。ü谐〈锍晒擦煊虻牧魍?。而媒介文化也因为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开始重视形象生产,强调满足视觉的需求,因为思想成不了商品,意义成不了商品,但形象却可以成为商品 。所以 。伴随着形象的生产,媒介文化吸收所有高雅或低俗的艺术形式,抛弃一切外在于商业文化的东西 。大杂烩与任意组合成了媒介文化的内在本文 。众多媒介文化产品,诸如电影、电视、MTV等,不仅广泛地运用拼凑、组合、模拟等手段,甚至还对有深度的经典作品加以嘲弄,将其在经过技术加工后推向文化舞台,以展示自身的平面性 。在这些媒介文化产品中,历史意义、深度价值和思想内容都被弃之一旁 。不仅生产过程如此,媒介文化产品的运作过程也完全采用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媒介文化进行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其产品就是商品 。这样的商品化运作模式对现代主义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消解作用 。今天 , 在消费品堆积如山、叫卖声此起彼伏的市场氛围中 , 现代主义那种寻找价值、探求意义的冲动和重建精神家园的努力已很难寻觅了 。在媒介文化时代,精英文化也好,大众文化也罢 , 都只能融入媒介文化这一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并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