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南部傩戏后继有人

傩戏|南部傩戏后继有人
本文图片

孩子们拿着创新制作的南部傩戏面具在八尔湖景区演出《俏妞闹春》资料图
傩戏|南部傩戏后继有人
本文图片

南部县建兴镇小学学生学习画南部傩戏面具 资料图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采访人员 罗虹 实习生 任佳容/文 受访者/供图
在南部县 , 马王皮影、店垭花灯、群龙剪纸、双峰傩戏被誉为南部民间艺术的“四朵金花” 。 其中 , 傩戏作为一项古老而神秘的艺术 , 不仅是“中国戏曲活化石” , 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 早在2009年 , 南部傩戏就入选了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4月25日 , 采访人员采访到南部傩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鲁海平 。 “2021年 , 通过对全县范围内有非物质文化传承基础、传承情感或传承潜质的人进行梳理与考察 , 确立了王克勇、赖斌为‘南部傩戏’新一代传承对象 , 分别就傩戏的面具、音乐制作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承 。 ”鲁海平说 , 尽管传承之路漫漫 , 但他们已在路上 。
A修复面具美术老师成为传承对象
“说起傩戏 , 咱们南部也有傩戏 , 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 , 尤其是南部傩戏的面具 , 更是与众不同 , 是一种‘无下巴’的傩面具……”日前 , 在南部县第一小学的美术课上 , 美术教师王克勇正在给学生普及南部傩戏的相关知识 。
其实早在2016年 , 南部县第一小学就成立了许多兴趣小组 , 其中就有傩戏面具制作小组 。 30多名对傩戏面具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小组 , 用了一学年的时间学习傩戏文化、面具制作技法等 , 并且使用PVC板制作了傩戏面具 。 后来 , 学校考虑制作面具使用剪刀、刀片等不安全因素 , 取消了傩戏面具制作小组 。 如今 , 在学校的美术活动室内 , 还保存着几个学生制作的面具 。
王克勇 , 除了是美术老师 , 还是南部傩戏的新一代传承对象 。 “我初次接触南部傩戏是在2005年 , 当时对南部傩戏有了初步认识 。 ”王克勇说 , 直到2015年 , 南部县文化馆组织编排南部傩戏节目 , 需要修复一些破损的面具时 , 找到了他 。 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傩戏面具 , 也是在那之后 , 他对南部傩戏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
自从成为南部傩戏的新一代传承对象 , 王克勇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 “现在我们还处在对南部傩戏面具的收集、整理阶段 , 以及对傩戏文化资源的沉淀上 。 目前 , 我主要修复一些破损面具 , 以及为一些历史悠久的面具制作模具 , 便于复制和保存 。 ”王克勇说 , 由于他平时还要上课 , 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修复面具 , 一般修复一个面具需要三天时间 。 传统的面具需要使用衬布来修补 , 至少需要三层以上 , 补完衬布后 , 还需要将面具的凹陷处填补 , 再反复上色 , 最后涂上亮光剂 , 让面具的光感更强 , 适合舞台表演 。
王克勇说 , 目前收集到的面具形象已经十分齐全 , 面具的创新创作上将会根据傩戏作品的主题和要求来制作 。
B传承创新傩戏编排融入时尚元素
作为一个自由的音乐制作人 , 赖斌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南部傩戏的新一代传承对象 。 上世纪80年代 , 赖斌进入部队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 。 1993年 , 转业回来后 , 他加入了南部县一个艺术团 , 日常创作音乐和参与表演 。 从部队转业回来后 , 他认识了鲁海平 , 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傩戏的音乐制作 。
“目前傩戏还是使用传统音乐 , 大多庄严、肃穆 , 带有神秘色彩却没有多少故事情节 。 ”赖斌说 , 受主题限制 , 傩戏的音乐创作较为局限 。 因此 , 当前他们正在广泛收集传统的傩戏音乐 , 在此基础上进行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