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关心语言,更是关心人类的命运( 四 )


安德鲁·贾尼亚克深入研究了作为哲学家的牛顿 。 他认为 , 牛顿不承认没有接触就没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是有其独特缘由的 。 他提出 , 牛顿认为他的思维不是通过反思经验 , 或通过物理科学的发展而能有所调整 , 他对“上帝在物质世界的位置的理解 , 使他的思维形成一个形而上学框架 , 该框架正与他的思维模式相符” 。 再者 , “如果超距作用中有可能存在神性 , 即神可以在超距状态施加某种作用 , 那么上帝的全能性则不需要像牛顿以往所解释的那样去按照神性的全能性去解释了” 。
Newton, Andrew Janiak, Wiley-Blackwell, 2015.
后来的牛顿学说信奉者们拒绝了形而上学 , 从而接受了理论结构内的超距行为 。 关于世界的那些结论中涉及的不可思议性问题不再予以考虑 , 尽管它们一直困扰着牛顿本人及其同时代的精英们 。
因此 , 科学探究的目标存在隐性的限制:从现代科学早期真正理解的标准是可理解性 , 到关于世界的理论是否具有可理解性这一范围狭小很多的目标 。 在我看来 , 这应该是人类思想和探索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步 , 远比人们普遍意识到的更重要 , 它在广义上直接影响到神秘主义的范围 。
洛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 正如上帝赋予了物质万有引力这种不可思议的特性一样 , 他也有可能给物质“补充”了思维的能力 。 用“大自然”来取代“上帝”的做法为科学探究带来了话题 , 也为科学探寻开辟了一条路 , 而人们在这条路上不断向前 ,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思维是有组织的物质的某些形态所具备的一种特性 。
语言是变化的 ,
但不是进化的
20世纪的最后十年被称作“大脑的十年” 。 神经科学家弗农·芒卡斯尔为一部论文集写了序言 , 评论了文集的研究成果 , 将文集的主导主题表述为新生物学论题 , 即“精神上的事物 , 也就是心智上的事物 , 是大脑的自然属性 , (虽然)这些属性是由……我们尚不明白的……原则导致的”——这再一次重申了18世纪的观点 , 而且所用的语言也几乎一样 。
但是 , “我们尚不明白”这一短语应该引起注意 。 我们不妨想想伯特兰·罗素1927年的评论 。 他说 , 化学定律“目前还不能归结为物理定律” 。 科学精英们根据这一事实 , 认为化学不过是一种可以预测试验结果的计算模式 , 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 罗素的观察虽然正确 ,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 , 他还是太保守了 。 按照当时对物理的理解 , 化学定律其实是不能归结为物理定律的 , 只是量子理论的革命使物理学发生了急剧变化 , 物理过程与实际上没有变化的化学过程还是合一了 。
《哲学问题》 , [英]波特兰·罗素著 , 何兆武译 , 商务印书馆 , 2007年4月 。
这里大有神经科学和心灵哲学可以借鉴之处 。 当代神经科学很难说有一个世纪前的物理学那么完善 。 其实在我看来 , 关于其基本假设还是有令人信服的批评的 。 一般都认为 , 心智研究是抽象层面的神经科学 , 如果我们说的是今天的神经科学 , 那么 , 这一说法最终很可能与九十年前关于化学的类似说法一样 , 也具有误导性 。
到了现代社会 , 又有人以种种不同方式将思维与意识等同 , 例如在奎因的论文中 , 遵循规则要么归结为“符合” , 就像行星符合开普勒定律 , 要么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还原至“引导” 。 或者像塞尔的“连接原则”一样 , 主张心智的操作一定能以某种方式为有意识的经验所把握 。 这是很难表述得清晰合理的观点 。 这些看法 , 无论是视为试验性的说法 , 还是作为术语规定 , 都排除了大部分已发现的语言或感知中的规则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