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马友仙:“要将唱秦腔当作一辈子的事来做”

|乐活|马友仙:“要将唱秦腔当作一辈子的事来做”
本文图片

“此刻你就是剧中人物 , 要将情绪注入到表演中 。 ”4月20日 , 78岁的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接到一通来自学生的电话 。 学生在电话中向马友仙请教秦腔剧目《断桥》的动作精髓 , 她耐心地和学生讲着多年来总结的表演技巧 , 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情绪 , 将学生带入故事情景之中 。
因为疫情 , 前往甘肃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指导排练的计划延迟 , 于是马友仙就通过电话为学生讲课 。 有秦腔“旦角皇后”之称的马友仙 , 她的代表剧目《断桥》《谢瑶还》《洪湖赤卫队》《窦娥冤》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 婉转动听的唱腔是无数戏迷心中的不朽经典 , 她的唱段流行于西北五省和晋、冀、鲁、豫等地 , 被广泛传唱 。 自2004年从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退休开始 , 她就侧重于秦腔教学 。 目前 , 马友仙共有30名学生 , 这些学生来自西北五省 , 大多是各剧院的秦腔演员 。 为培养这些学生 , 她经常辗转于西北各地剧院的排练厅 , 悉心为学生们传授表演经验 。 能被收为“马派”弟子 , 除了要有深厚的秦腔表演功底外 , 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对秦腔艺术永葆热爱 。
|乐活|马友仙:“要将唱秦腔当作一辈子的事来做”
本文图片

马友仙在家中翻阅秦腔相关书籍 , 为教授学生秦腔演唱技巧做准备 。
宝鸡市戏曲剧院的旦角演员蔡丽是马友仙的一名学生 , 在她的身上 , 马友仙看到了对秦腔的至深热爱 。 2016年 , 决心踏上秦腔表演之路的蔡丽为精进秦腔技艺 , 通过朋友找到马友仙 , 请求她收自己为徒 。 由于前来拜师的演员众多 , 加上双方不够熟悉 , 马友仙起初并未将蔡丽的“学艺请求”放在心上 。 但蔡丽没有因此放弃求艺 , 为了让马友仙看到自己对秦腔的热枕 , 无论刮风下雨 , 她都坚持从宝鸡赶到西安向马友仙请教唱腔方法 , 还总是给马友仙打电话询问表演建议 。 就这么坚持了3年时间 , 马友仙终于在心里接受了蔡丽 , 也渐渐认可了她的专业能力 , 仔细斟酌后认为她符合收徒标准 , 于是决定收她为徒 , 悉心培养 。
马友仙十分器重这位学生 , 近些年常往返于西安和宝鸡 , 为蔡丽指导排练 , 教她如何从眼神、音调、身段的细节处理上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 , 给她讲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心境 , 力求在人物表演上更饱满生动 。 从讲解到示范 , 一天的排练下来 , 虽然马友仙的脸颊上流淌着汗水 , 但她的心情却是无比欢愉的:“表演技艺有了合适的人传承 , 我感到十分欣慰 。 ”
|乐活|马友仙:“要将唱秦腔当作一辈子的事来做”
本文图片

“要将唱秦腔当作一辈子的事来做 , 只有这样的人 , 我才能放心将秦腔技艺传授给他 。 ”马友仙也曾为秦腔传承担忧 , 得知今年1月1日《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的好消息后 , 她将秦腔传承作为生活重心 , “秦腔 , 是为人民群众而唱的 。 ”马友仙时常和学生们说 , 秦腔之所以流传千古、传唱不衰 , 是因为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 秦腔是乡音 , 是来自田间地头的质朴演唱 。 秦腔艺人要走进群众 , 把西北人民豪迈的性情、细腻的情感都放声唱出来 。 这两年 , 她撰写教学提纲 , 整理教学笔记和秦腔相关书籍 , 每天早出晚归 , 只为帮助学生将演出打磨得再精细一些 , 为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秦腔表演 。
在她的影响下 , 学生们都积极参加惠民演出 , 纷纷深入当地的县城、农村 , 自发搭建戏台为基层群众演唱秦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