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各自峥嵘的“战国三床” ——中国家具史漫谈

床、榻的术语内涵 , 古时前后不一 , 屡屡变迁 , 如果一一释义 , 繁复难当 。 为方便阅读 , 姑且以明式家具术语来定义床、榻 , 有围子者为床 , 无围子的称榻 。
甲骨文显示 , 殷商已存在无围子的榻和有围子的床 , 是“案形结构” 。 甲骨文中 , 病、梦、葬、戕字的部首全从“牀”(床)字 。 商人认为病、梦、葬是先祖之警示、惩罚 , 这些事均为王室看重 , 所以这些字多见 。 但床仅仅被视为贵族的实用器 , 没有赋予更多的尊贵、礼仪等文化含义 。
又因为木制品太难留存 , 西周、春秋时期 , 考古学发掘发现的床榻基本未曾见过 , 其发展脉络无从知晓 。 这样 , “战国三床”的每次发现都震撼人心 , 又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
“战国三床”是指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绘围子木床、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黑漆围子折叠木床、四川成都商业街船棺墓出土的漆木帐架床 。
◆围子床◆
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出土漆绘围子木床 , 鉴定为战国中期 , 长218厘米、宽136厘米 , 高42.5厘米 , 床上下分为床围、床盘、床足三部分 。
床围子有横向四层竹片木条 , 扶手断面为方形 。 竖向为直棂 , 分段用蜀柱分隔 。 横竖木攒接成方格状 , 围绕在床身四周 , 镶铜包角 。 前后围子中间 , 各留出长约60厘米缺口 , 供人上下床 。
|张辉:各自峥嵘的“战国三床” ——中国家具史漫谈
本文图片

战国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贵族墓出土的漆绘围子木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3期)
床盘由前后左右四块方料攒成 , 四角十字扣榫连接 。 床盘内置一横两竖的枨子 , 即两竖枨“趴”在横枨上 , 即后世称为“丰字式”托带 。 枨上铺竹条编的活动屉板 。
六只床腿 , 置床盘四角、大边中部下 。 各雕成对称的卷云状 , 上有榫头 , 插入床盘榫眼中 。 其高19厘米 , 初始之腿足 , 何其矮小 。 足位于床盘四角下 , 为“桌形结构” , 这区别于足收在床盘里面的“案形结构” 。
床周身髹黑漆 , 上绘朱色连续回纹 。 床上有竹枕 。 墓中还出土髹漆镇墓兽 , 为最具楚文化特色的木雕 。
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围子折叠木床 , 鉴定为战国中期 , 通体髹黑 , 长220.8厘米、宽135.6厘米 , 高38.4厘米 。 床上下分为床围、床盘、床足三部分 。 床围子横向有四层竹片或木条 , 扶手断面为圆形 。 竖向为直棂 , 直棂穿过横竹片或木条的透眼(榫) , 上端出榫 , 形成方格状围子 , 围绕在床身四周 。 前后围子中间 , 各有57.6厘米的缺口 , 供人上下床 , 其侧边沿为台阶状 。
|张辉:各自峥嵘的“战国三床” ——中国家具史漫谈
本文图片

战国 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了黑漆围子折叠木床
(湖北省荊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 》文物出版社, 1991年)
床盘由左右两个小床盘组合而成 。 小床盘各以开口榫攒接为四框 , 框内各置三条枨子(带) , 上铺床屉 。 它们可以拆卸折叠 , 便于移动或存放 。 折叠步奏是 , 先摘下两个小床盘上相连的两根抹头(横梁) , 再逐次拆卸床盘中其他两个横带(枨) , 向内折叠大边 。 从床盘中间拆卸折叠 , 这种围子床 , 所见只此一例 。
它是“桌形结构” , 在床盘四角下有直棂腿曲尺足 。 直棂腿又名栅足(腿) 。 床盘下中间还有直棂腿直尺状足 。 腿总高18厘米 。 初始的床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