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教学设计( 二 )


44、“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
45、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
46、四.分析体读第二段:1.词语点拨:①但:只 。
47、②从:跟随 。
48、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
49、④去:离 。
50、⑤盈:满 。
51、⑥倚:靠,。
52、⑦湍:急流 。
53、⑧砯:拟声词 。
54、2.段落解读:(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
55、”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
56、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
57、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
58、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
59、(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
60、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
61、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
62、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
63、五.分析体读第三段:1.词语点拨:①夫:人 。
64、②当:挡 。
65、③匪:同非 。
66、④朝……,夕……:互文见义 。
67、⑤虽:虽然 。
68、⑥长:深深 。
69、2.段落解读:“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
70、”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
71、“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
72、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
73、(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 。
74、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
75、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
76、(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
77、”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
78、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
79、“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
80、六.再次朗读全文 。
81、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
82、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
83、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
84、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