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享】古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是怎样演变成“普通话”的?

近年来 , 穿越作品大行其道 , 很多朋友经常想象自己穿越到古代生活中 。 从现实来看 , 仅仅谈沟通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看看古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 , 我们能用普通话和他们交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然而在古代 , 人们是如何沟通的呢?
|【文化分享】古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是怎样演变成“普通话”的?
本文图片

最早的普通话是“雅言” , 也就是俗称的官话 。
|【文化分享】古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是怎样演变成“普通话”的?
本文图片

雅言 , 这个名称最早见于《论语》 。 《论语?述而》篇说:“子所雅言 ,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读《诗》《书》和作傧相赞礼的时候都说的是雅正之言 。 孔子在鲁国讲学 ,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来自四面八方 , 彼此间语言、语音各不相同 , 因此孔子必须以雅言来讲课 , 才能使听者听明白 。
雅言形成于夏朝 , 发展于商朝 , 成熟于周朝 。 从语言发展史的角度看 , 雅言是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发端 , 它不仅为汉语言的统一、规范树立了标尺 , 使汉语言的发展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 而且对提高汉民族的凝聚力、推进汉民族文明的进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 , 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 它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 , 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
|【文化分享】古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是怎样演变成“普通话”的?
本文图片

方言 , 是民族语的地方分支 , 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 。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 , 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 汉语方言又叫“地方话” 。 汉语方言形成主要跟地理因素相关 , 如江河湖泊、山岭及交通要道;有的则与历史因素有关 , 如移民、驻军、行政区划等 。
秦灭六国以后 , 统一了文字 , 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书面语 , 即文言文 。 及至汉代 , 有了“通语”的名词 , 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 。
隋唐时期 , 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 , 产生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 。 汉族长期用“文言” , 其最初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 , 但后来与口语差距越来越远 , 学习困难 , 使用人数很少 。 因此“白话”就产生发展了 , 并在宋元以后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 。 同时又出现了用白话写成的文学作品 , 如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等 。 四大名著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 , 虽其中语言或多或少带地方色彩 , 但总的来说 , 基本上都属于北方话 , 这大大促进了北方话在全国的推广 。
|【文化分享】古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是怎样演变成“普通话”的?
本文图片

用“官话”来指称一些官员们特有的话语系统 , 最早是从清朝雍正皇帝时开始流传的 。 雍正六年 , 有批广东、福建籍的地方官员被召见 , 但南方官员的粤语和闽语显然令这位皇帝无从适应 , 在听完一番冗长的汇报之后 , 雍正皇帝依然一无所知 。 这位皇帝敏锐地发现 , 如果这些官员下放到各地去治理民政 , 老百姓连语言都听不懂 , 更加谈不上治理 。
此外 , 上下级官吏相互之间听不懂 , 也为那些胥吏从中作弊提供了无数机会 。 于是 , 雍正皇帝颁布规定:生童举监 , 要在八年内学会“官话” , 否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 做官问案 , 不准用乡音土语 。 自此之后 , 操有各地方言余音的“官话”成为官场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 而普通民众也将官员们这种独特的话语系统称为“打官腔” 。 开始 , 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 , 所以称“官话” 。 后来 , 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 , 称官话不合适了 , 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国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