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场跨越人类学与文学(电影)的深度漫游 | 《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

《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
王艺涵 著
一本将人类学理论融入中国民族文学(电影)分析的著作
电影|一场跨越人类学与文学(电影)的深度漫游 | 《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
文章图片

每个人都拥有自身的文化属性 , 又独具个性化的“面孔” , 由此 , 王艺涵所著《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将人类学的文化考察与哲学式的个性关注结合起来 ,对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文学和电影的一些基本主题进行了跨学科的探索 。
21世纪以来 ,中国民族文学和影像叙事越来越多地从“他者描写”转向“自我表述” 。 优秀的民族作家和电影人不断涌现 , 他们所创造的优秀作品也正在跨越族群边界 , 引起广泛的关注 。
在这部著作里 , 作者通过对藏族作家和导演万玛才旦、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等人作品的文本分析 , 作者通过对多种风格的作品——抒情史诗、寓言和民族志纪录类型——的考察 , 带我们走进他者的内在精神世界 。 在人类学视野里 , 族群中个人的生活实践是一种活泼的充满变异的力量 , 较之景观化的民俗风情展示等 , 文学艺术的表现更为真实、生动、复杂、多义 。
在作者看来 , 民族文学与影像 , 既是民族志意义上的“纪录” , 又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性重构 。 而无论是纪录还是重构都意味着二者的融合 , 都是一份值得我们共享的“情感文献”, 民族文学与影像在情感体验上的可分享性 , 正是其美学价值和认知价值之体现 。
电影|一场跨越人类学与文学(电影)的深度漫游 | 《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
文章图片

电影|一场跨越人类学与文学(电影)的深度漫游 | 《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
文章图片

电影|一场跨越人类学与文学(电影)的深度漫游 | 《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
文章图片

文学与影像叙事所生成的感受力不仅具有美学意义 , 也具有深切的社会伦理意义 。 一种具有共情力的美学-伦理感受 , 不仅属于某个特定的族群 , 也属于人类社会 。 分享或共享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 , 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学与伦理基础 。
本书将当代文化人类学理论与缜密的文本分析融合在一起 , 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亲历与体验 , 它对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上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认知不无裨益 , 对于熟悉或向往边地风物的读者来说 , 本书亦不失为 一次具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深度的漫游” 。
电影|一场跨越人类学与文学(电影)的深度漫游 | 《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
文章图片

内容简介:
民族文学和影像既包含着对共同体属性的文化表达 , 又是对个体生命与生活际遇的独特艺术表现;民族文学和影像具有民族志记录的文献价值 , 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一种艺术重构 。
本书主要以人类学和民族志的视角 , 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愈来愈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学和影像 。 通过民族文学和影像的记录与重构的分析 , 提升人们对中国叙事语境中文化多样性及其独特价值的认知 。
作者简介:
王艺涵 , 山东枣庄人 。 文学博士 , 副教授 , 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 , 硕士生导师 , 任职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艺术研究所 。 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学理论与批评 。 在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比较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扬子江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 著作《影像叙述与社会记忆》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