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梁祝》:建国后首部彩色电影,它的拍摄都经历了哪些曲折过程?

卓别林 , 当之无愧的黑白电影之王!无论是他出演的《城市之光》、《大独裁者》亦或者是《摩登年代》他 , 都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
随着电影制作水平的提升 , 黑白电影的时代最终落幕 , 取而代之的则是彩色电影 。 但是进入“彩色时代”后 , 卓别林也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 只不过当他看到我们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时 , 竟然泪流满面!
这是怎么回事呢?
周总理与卓别林
袁雪芬|《梁祝》:建国后首部彩色电影,它的拍摄都经历了哪些曲折过程?
文章图片

这要从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 , 周总理带来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说起 。 在会议结束后 , 周总理风趣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本次大会中国能够取得成功 , 多亏了‘两台’!一是茅台 , 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没有错 , 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便是所有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 而在这里咱们就来了解一下 , 这部电影经历了怎样的困难 , 才能成功地破茧成蝶!
上世纪30年代初 , 国外就制作出了彩色有声电影 。 但是过了20多年 , 我们依然没有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彩色电影问世 。 由此来看 , 在彩色电影的拍摄技术上 , 我们比世界领先的国家落后了至少20年的水平 。
这对于国内的电影工作者来说 , 是无比心痛的 。 尤其是1948年发生的那件事情 , 更加坚定了国人自主拍摄彩色电影的决心!
1948年 , 由梅兰芳先生主演的第1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在上海开机 。 接下来的拍摄过程无比顺利 , 演员们的表现更是无可挑剔 , 毕竟梅兰芳大师的水平摆在那里 。
前期的工作完成情况堪称完美 , 但是在洗胶片这个环节上却卡住了 。 当时国内根本没有这项技术 , 于是之能把胶片交给美国人去洗 。 让人没想到的是 , 即便我们付出了非常高昂的费用 , 美国人依然给“洗坏”了 。
美国人为什么会把胶片洗坏?
这个问题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 既然我们没有这个技术 , 只能依托于他人 。 别人想给洗就给洗 , 不想给洗 , 谁也没有办法 。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 因为美国人的“操作失误” , 电影《生死恨》的色彩做得很差 , 这让梅兰芳等人深感无奈与失望 。
袁雪芬|《梁祝》:建国后首部彩色电影,它的拍摄都经历了哪些曲折过程?
文章图片

彩色电影箭在弦上 , 不拍不行! 随着第1部彩色电影《生死恨》的“失败” , 新中国成立后 , 拍摄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彩色电影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程度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既可以向世界证明新中国的电影制作能力 , 也可以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文化!
1954年 , 日内瓦国际会议召开 , 因为我们与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大打出手 , 所以在这样的国际大会中我们遭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排斥 , 局面对我们来说非常不利 。 除此之外 , 能否在本次大会上打开局面 , 对于新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 。
但是如何打开局面呢?仅仅依靠国酒茅台吗?很明显 , 这是远远不够的 。
当日内瓦会议陷入僵局时 , 周总理亮出了他本次大会的“杀手锏”!
这一天 , 日内瓦会议的所有与会代表 , 都看到了一份来自中国代表团的请帖 。 请帖上用各种语言写着:
邀请大家欣赏一部来自中国的彩色电影 ,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此时距离拍摄出第1部彩色电影已经过去了20多年的时间 , 很多与会代表都是观看过彩色电影的 。 但他们并不相信 , 凭新中国的技术能够制作出彩色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