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其实是很悲哀的 。有人经常拿南宋灭亡时的所谓投海与明朝灭亡相比较 。以此表达明朝是被人人厌恶的朝代 。且不说南宋官民十万投海殉国有多少真实性,但把明朝一个朝代说得一无是处显然是过头了 。
以我对历史、对政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认为中国历史很大程度是黑白颠倒的 。比如秦法并不苛 , 泼污秦法其实是复辟贵族和后世王朝的阶级立场需要和政治需要所致 。很多把王朝更迭理解为民心所向本身就是可笑的 。我看到的中古历史更多是精英集团、贵族门阀决定着历史走向,并不是什么民心所向 。隋朝怎么看都像是埋头建设的朝代 , 为了建设把支撑自己的关陇贵族集团都得罪了 。隋朝开科举打通上升通道,到了唐朝基本就是被贵族门阀把持 。唐朝总结隋朝失败的原因必然少不了这一点,不能拿走有势力的贵族门阀的利益 。秦法和秦的军功封赏制度也一样 , 你把贵族们纳入法制之下,不能例外,可不就会遭到反对 。商鞅不就是这个斗争的牺牲品了 。靠军功封赏就一定会把原本属于贵族集团的利益拿出来分配,肯定不乐意 。所以我常常体会到的是,一个王朝得罪贵族官僚精英集团比得罪老百姓还要危险 。因为老百姓很难集结起来,很难有力量,很难万众一心 。
我们看到的明朝历史是满清用了一个朝代修史的结果,至今这些人的后代还热衷于历史学领域 。尽管如此 , 还是可以换个角度发现明朝对待官吏似乎比任何朝代都要严厉 。这也是当今文人不喜欢明朝的一个理由,认为明朝对士大夫不好 。你看,他们的评价是带有强烈阶级立场的 。明朝对士大夫不好是不是证明对待老百姓就好,不一定 。但我认为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不会同时对所有人不好,因为这样的话你就被孤立了 。你管理一个团体 , 你肯定是对一部分人好作为你的依托,然后对另一部分人严格 。这是常识嘛 。比如很多人爱说明朝的锦衣卫、东厂、太监涉政,但其实这些都是对付官吏和有势力之人的 , 与老百姓根本没有关系 。
汉朝之后明朝之前皇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皇权的保卫上,一个帝王行不行很大程度都是被当今的所谓历史学家以保卫权力的能力行不行作为标准的 。这是因为秦打破了周代分封制,让阶层和财富流动起来,有人可以依靠能力获得上升机会 。权力地位和财富不完全靠出身决定了,秦灭又使得皇权也可以流动 。出身不高的人也可以登大宝 , 这样僭越者就会越来越多,一旦掌握实权就想出来比划比划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兵权于后世越来越受限,那种统领全军的大将军职位越到后世越不可能设立 。蒙恬手握重兵又有公子在侧,换在后世那是一定会出来比划比划的 。帝王把保卫皇权,左右制衡放在首位,可不就使得政治越来越灰暗 。隋朝埋头建设不顾开罪贵族集团,于是很快就灭亡了 。明朝发明了内阁制度、发明了太监司礼监制度、发明了锦衣卫制度 。这个制度很好的制衡了官僚实权集团威胁皇权的能力,明史说皇帝长年不上朝,且不说是否属实,就是按这个说法也反应了明朝这一政治结构重大发明解决了汉代以来困扰皇权政治的大问题,帝王不用花太多心思去左右制衡权臣实权派了 。否则忠臣做大了都不会放心 。还有人诟病太监涉政,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难道你会认为道貌岸然的文人大臣就一定是好货?我们难道不是应该看制度制衡本身,看减少不必要的宫斗、朝斗本身吗?文人士大夫就一定是有能力和有学问的吗?这一说法并不成立 。
满清后来为何没有重用太监?其实是因为满清是以极少数族人口的裔统治绝大多数人口的族裔 , 他们自己内部可以形成一个天然共同进退的保皇集团 。任何一个统治者都需要有可以依托的对象,历史上很多采用外戚、太监就是为了扶持自己人去制衡他人 。满清有天然不得不共同进退的统治集团,所以也就不需要太监了 。
- 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 鲁迅和周作人矛盾原因 周作人是鲁迅的家人吗
- 河神2李现为什么不演了 这两个原因让他不再继续演郭得友
- 女人突然冷落你的原因,当女人突然对你变得冷落了
- 明朝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
- 河北新冠肺炎最新疫情 河北新冠疫情原因
- 女孩靠近你暗示什么,女孩有意接近你的原因是什么
- 金星称乘风破浪的姐姐不敢请她 她的原因让人信服
- 电风扇不转是什么原因?
- 取名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起名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