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余华:成为一个作家,只有一个字——写( 二 )


对我来说 , 坐下来写作很重要 , 这是第一个障碍物 , 越过去了就是一条新的道路 , 没越过去只能原地踏步 。 总是有人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作家 , 我说首先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友谊来 , 你要坐下来 , 能够长时间坐在那里 。 我的这个友谊费了很大劲才建立起来 , 那时候我还年轻 , 窗外阳光明媚 , 鸟儿在飞翔 , 外面说笑声从窗外飘进来 , 引诱我出去 , 当时空气也好 , 不像现在 。 我很难长时间坐在那里 , 还是要坚持坐下去 , 这是我写作遇到的第一个障碍 。
余华|余华:成为一个作家,只有一个字——写
本文图片

02 如何写好对话
【余华|余华:成为一个作家,只有一个字——写】第二个障碍是在我作品不断发表以后 , 那时候小有名气了 , 发表作品没问题了 , 可是写作还在继续 , 写作中的问题还在继续出现 , 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写好对话 。 写好对话可以说是衡量作家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准 , 当然只是很多标准中的一个 , 但是很重要 。 比如我们读一些小说 , 有时会发现 , 某个作家描写一个老农民 , 老农民神态 , 老农民生活的环境都很准确 , 可是老农民一开口说话 , 不是老农民的腔调 , 是大学教授的腔调 , 这就是问题 , 什么人说什么话是写小说的基本要素 。
当我还不能像现在这样驾驭对话的时候 , 采取的办法让应该是对话部分的用叙述的方式去完成 , 有一些对话自己觉得很好 , 胸有成竹 , 再用引号标出来 , 大部分应该是对话来完成的都让叙述去完成 。 我那时发现苏童处理对话很有技巧 , 他的不少小说通篇是用叙述完成的 , 人物对话时没有引号 , 将对话和叙述混为一谈 , 既是叙述也是对话 , 读起来很舒服 , 这是他的风格 , 我学不会 , 我要找到自己的方法 。
我是在写长篇小说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 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 可能是篇幅长的原因 , 写作时间也长 , 笔下的人物与我相处也久 , 开始感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 , 这是写作对我的又一次酬谢 , 我就在他们的声音指引下去写对话 , 然后发现自己跨过对话的门槛了 , 先是《在细雨中呼喊》 , 人物开始出现自己的声音 , 我有些惊奇 , 我尊重他们的声音 , 结果证明我做对了 。 接着是《活着》 , 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农民讲述自己的故事 , 这个写作过程让我跨过了更高的门槛 。 然后是通篇对话的《许三观卖血记》了 。
我年轻时读过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通篇用对话完成的一部小说 , 当时就有一个愿望 , 将来要是有机会 , 我也要写一部通篇用对话完成的长篇小说 , 用对话来完成一个短篇小说不算困难 , 但是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就不容易了 , 如果能够做到 , 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 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 , 对不同风格的小说都有兴趣 , 都想去尝试一下 , 有的当时就尝试了 , 有的作为一个愿望留在心里 , 将来有机会时再去尝试 , 这是我年轻时的抱负 。
1995年我开始写《许三观卖血记》 , 写了一万多字后 , 突然发现这个小说开头是由对话组成的 , 机会来了 , 我可以用对话的方式来完成这部小说了 , 当然中间会有一些叙述的部分 , 我可以很简洁很短地去处理 。 写作《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 , 我意识到通篇对话的长篇小说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 这是当年我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时候感受不到的困难 , 詹姆斯·乔伊斯的困难 。 当一部长篇小说是以对话来完成时 , 这样的对话和其他以叙述为主的小说的对话是不一样的 , 区别在于这样的对话有双重功能 , 一个是人物在发言 , 另一个是叙述在推进 。 所以写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叙述中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 如何让对话部分和叙述部分融为一体 , 简单的说如何让对话成为叙述 , 又让叙述成为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