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立夏,浪花晶莹的无言邀请

本报采访人员 李庆玲
流光容易把人抛 , 红了樱桃 , 绿了芭蕉 。 带着生命初蕴的欢喜 , 我们欣欣然走进五月 , 步入夏天 。
逢公历五月五至五月七 , 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 , 立夏节气到来 。 这是24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 , 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
迎来立夏 , 这一天在天文学上是告别春日、迎来夏天的转折点 , 标志着春季已经结束 , 夏季正式开始 。 但从气候学来讲 , 只有南方一些地区入夏 。
五月的夏天 , 南方进入绵密的雨季 , 深巷里青石板上的滴滴答答 , 是诗句中“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的闲适 , 是歌词里“风到这里就是粘 , 黏住过客的思念”的江南 。
然而此时 , 北方大部分地区则仍处于仲春或暮春时节 , 尤其对身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来说 , 春雪和降温 , 让这里不时上演着“不是在冬季 , 就是大约在冬季” 。
自4月28日夜间开始 , 我省自西向东出现了一波雨(雪)降温天气 。 持续时间长 , 影响范围广 , 降水降温强度大 , 部分地区甚至积雪达到了十几厘米厚度 。
当人们跃跃欲试“青杏园林煮酒香 , 佳人初试薄罗裳” , 一场暮春之际的雨雪霏霏 , 让大家把刚收好的棉衣又翻出来了 , 把刚脱下不久的秋裤又穿上了 , 快要入夏的错觉让人秒回现实 。
青海的立夏时节 , 是丝丝春雨中夹杂着的翩翩雪花 , 是吹落桃樱化作春泥护花的情深缠绵 , 是公园里郁金香盛放的朝气蓬勃 , 是青海湖畔浪花晶莹的无言邀请 , 是大街小巷穿着乱搭的长衣短袖 。 时而磅礴 , 时而大气 , 时而热烈 , 里面任性 , 时而大美 。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 “立 , 建始也”“夏 , 假也 ,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 这里的“假”是“大”的意思 , 指春日远去 , 夏季开始 , 万物至此皆已长大 , 故名立夏 。 立夏之后 , 风暖昼长 , 万物疯长 , 大自然奏响了生命力之歌的重要音符 , 就连立夏节气的物候 , 都充满了田野气息 。
立夏物候 , 一候“蝼蝈鸣” , 对于什么是蝼蝈 , 历来众说纷纭 。 立夏二候“蚯蚓出” , 在古人看来蚯蚓因深居地下 , 感受到的阴气比其他蛰虫更多 , 所以最晚结束冬眠 , 才慢悠悠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 。 三候“王瓜生” , 王瓜在这里泛指藤蔓类植物 , 它标志着由花花草草到枝枝蔓蔓 , 由初春时的绿痕到初夏时的绿荫 。
在《礼记·月令》中 , 立夏源于迎夏仪式 。 曰:先立夏三日 , 大史谒之天子日:某日立夏 , 盛德在火 , 天子乃齐 。 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 , 以迎夏于南郊 。 还反、行赏、封诸侯 , 庆赐遂行 , 无不欣说 。 意思是说 , 古时候立夏这一天 , 天子会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 , 大家一起到南郊去迎候夏天的到来 。 仪式结束之后 , 天子要分封、赏赐 , 文要举荐 , 武要选拔 。
春夏之交 , 于青海人来说是天气在春与夏之间的反复横跳 , 忽冷忽然的气温让人们有点忽视了节气的变化 , 未必有什么隆重的仪式 , 但有一个习俗在河湟谷地却一直保留传承 , 那就是煮豆子 。
提前一天将蚕豆和豌豆用水泡 , 立夏那天 , 大清早将泡好的豆子放在大铁锅里用文火煮 , 放适量咸盐调味 , 待水面有浮沫时将其过滤 , 继续炖煮 , 直到豆子彻底变软变熟 。
煮熟的豆子 , 一个个胀得鼓鼓囊囊的 , 煞是可爱 , 其滋味也与豆子在藤蔓枝头刚成熟时截然不同 , 香糯绵软 , 甜中带一点点涩 , 一吃就停不下来 。
煮豆子很简单 , 吃起来味道也很家常 , 但那是很多人记忆中童年的味道 , 这大概就是青海人进入初夏的乐趣 , 感知万物的变化成长 , 体味生活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