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海陶:容纳大海的厚积与深沉

艺术源自民间 , 美来自生活 。
从本期开始 , 特设【发现】栏目 。
厚植民间工艺沃土 , 寻访源自生活的美 , 发现优秀的民间手艺和手艺人 , 展现社会和人民共富共美的生活变化 , 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这不仅是民间艺人的舞台 , 也是民间艺术的窗口 ,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线索 , 让更多美好在这里呈现!
本期我们一起来“发现”海陶艺术 。

海陶艺术
中国的陶瓷在国外被称为“China” , 这个名字享誉全世界 , 人人皆知 。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 。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 , 素有“瓷器之国”之称 。
千百年来 , 人们利用各地不同的矿土资源 , 发明了各种陶瓷制品 , 赋予对美的追求和塑造 , 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
可以说 , 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 。
海陶 , 顾名思义是来自海洋的陶器 。 它打破了几千年陶瓷史中取材于矿山的历史 , 是陶瓷原材料发展中又一次的创新 。
|发现|海陶:容纳大海的厚积与深沉
本文图片

由于长年累月的大海潮汐作用和温州瓯江、飞云江入海流水冲刷 , 在东海之滨的洞头地区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淤泥质海岸 , 成就洞头丰富的滩涂资源 , 还有制作陶器的上乘原料——海鲜泥 。
方国防
至朴海陶烧制工艺发明人
|发现|海陶:容纳大海的厚积与深沉
本文图片

说起海陶由来 , 是源于方国防喜欢喝茶的爱好 。 喝茶之人善用茶器 。 作为海岛人 , 他在偶然间的突发奇想尝试利用海泥制造陶瓷之时 , 无以言说的激动在心头迸发 。
2008年 , 方国防开始研究利用海泥制造陶器产品的方法 , 但对制陶知之甚少的他 , 为了能实现他的想法 , 奔赴著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 , 并带去了家乡的海泥 , 虽然有专业人员的协助 , 但实现“海陶”之路并未那么顺畅 , 接二连三的问题接踵而来 。
整整三个月的时间 , 方国防坐如针钻 , 因为他太想验证自己对海泥的尝试 。
然而三个月后 , 海泥烧制失败 。 可失败并没有浇灭他心中的满腔热血 , 带着所有的未知的与家乡的情怀 , 他又开始奔赴各个窑口学习制作陶瓷的方法 。
方国防说:“一批烧出来不好 , 就搁置在那里 , 然后再重新摸索 , 重新烧制 。 ”
历经几年的艰辛探索、反复试验 , 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 直到2016年终于获得成功 , 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陶瓷品种——海陶 。
|发现|海陶:容纳大海的厚积与深沉
本文图片

追溯海陶制作的艰辛之路 , 据说 , 海陶是采用七十米深的深层海泥进行特殊加工而成的陶瓷制品 , 工艺流程极其复杂:首先须耗费半年以上的时间对采集的海泥进行反复清洗、过滤、晾晒 , 彻底去除盐分 。
之后经过特殊的练泥过程 , 并将泥料陈腐数年方可成为海鲜泥 。
“陈腐是所有泥料必经的过程 , 只有陈腐的时间越长 , 泥料的黏性越好 , 烧窑率越高 , 入窑之后高温烤制就不容易开裂 , 易于塑型 。 ”方国防说道 。
由于海陶的制作 , 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 多数人不敢冒这个险 。 泥料陈腐之后的未知 , 以及海陶今后的趋势 , 都是一个未知数 。
然而 , 在多数人看不到海陶的未来之时 , 方国防仍然坚持着 , 突破重重困难 。
在说到与合伙人时 , 方国防表示 , 在前期的探索及中期的制作过程中 , 有几位合伙人的加入 , 但由于长期的等待 , 以及海泥陈腐需要等上几年 , 再加上花费极大 , 合伙人见收效甚微 , 并纷纷离去 , 一路上 , 有人加入 , 亦有人退出 , 但方国防却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 将海陶坚持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