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风雅夏:赏牡丹、读《聊斋》、尝夏鲜( 二 )


春秋时代的中国人说:“夏 , 大也 。 故大国曰夏 。 ”《说文》:“夏 , 中国之人也 。 ”夏从一个时间物候之词 , 一步步假借并丰富其含义 , 以致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称 。 中国有礼仪之大 ,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 谓之华 。 夏还有诸多别称 。 《尔雅》中 , 夏为“朱明”“长赢”“九夏”“昊天”等 。 《汉书·礼乐志》说:“朱明盛长 , 敷与万物” 。
余世存谈及:大屋也称夏 , 高楼大厦即是夏屋:“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 孰两东门之可芜?”在上古中国 , 大水也称夏;汉水就曾称为夏水 , 汉口则称为夏口 。 屈原有诗:“去故乡而就远兮 , 遵江夏以流亡 。 ”
在《时间之书》中 , 余世存写:先民在立夏来临时也有惜春之感 , 故会在立夏日备酒食为欢 , 好像送人远去 , 名为饯春 。 吴藕汀《立夏》诗说:“无可奈何春去也 , 且将樱笋饯春归 。 ”
立夏尝新、尝鲜也是应有之义 。 蚕豆、苋菜、黄瓜为“地三鲜”;樱桃、枇杷、杏子为“树三鲜”;海蛳、河豚、黄鱼为“水三鲜” 。 还有“立夏得食李 , 能令颜色美” , 立夏吃桑葚、樱桃等食俗 。 苏州一带则有“立夏见三新”之说 , 三新为樱桃、青梅和麦子 , 用以祭祖 。 还有吃“立夏饭”“立夏狗”“立夏蛋” , 喝“立夏茶” , 等等 , 如“立夏粥”:“一碗立夏粥 , 终身不发愁 。 立夏日还有称重的风俗 。 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 , 秤钩悬一根凳子 , 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称 。 司秤人一面打秤花 , 一面讲着吉利话 。 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 , 活到九十一” 。 蔡云有诗:“风开绣阁扬罗衣 , 认是秋千戏却非 。 为挂量才上官秤 , 评量燕瘦与环肥 。 ”
宋人杨万里有诗:“帝城六月日停午 , 市人如炊汗如雨 。 卖冰一声隔水来 , 行人未吃心眼开 。 ”明清皇宫内设有管冰事的官员 , 谓之“凌人” , 专管斩冰、藏冰、用冰等事宜 。 《燕京岁时记》记载:“那时的四大冰食佳品 , 一是酸梅汤 , 二是西瓜汁 , 三是杏仁豆腐 , 四是什锦盘 , 均以冰镇之 。 ”
明代绘画《夏景货郎图》中描绘了饮用夏季饮品的场景 , 皇宫大内后花园雕栏玉砌 , 一位乔装的冷饮博士在给一位小沙弥倒冰水饮料 。 从茶壶的龙纹雕饰上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普通人家 , 或是明代御用画家画皇帝的御容来配以一定的场景 , 像今时的“角色扮演” , 皇帝、后妃、公主、小皇子都是演员 。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风雅夏:赏牡丹、读《聊斋》、尝夏鲜
本文图片

立夏一候“蝼蝈鸣”:万物并秀
立夏的物候是 , 一候蝼蝈鸣 , 二候蚯蚓出 , 三候王瓜生 。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 , 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 , 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 一派生机 , 而三个候应均指向田间动植物 , 也昭示立夏时节在农业上的重要性 。
立夏日开始 , 进入立夏三候的初候——“蝼蝈鸣” 。 朱右曾校释《逸周书·时训》时写道:“蝼蝈 , 蛙之属 。 蛙鸣始于二月 。 立夏而鸣者 , 其形较小 , 其色褐黑 , 好聚浅水而鸣 。 ”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说:“蝼蝈 , 小虫 , 生穴土中好夜出 , 今人谓之土狗是也 , 一名蝼蛄 , 一名石鼠 , 一名蟹 , 各地方言之不同也 。 ”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作者徐立京认为 , 不管蝼蝈是蛙还是小虫 , 总之是一种阴气重的穴居动物 , 到了立夏时节 , 也开始跑出洞来 , 活跃在稻田旁、池塘边 , 既可食用水中的小生物 , 又可在稻禾下乘凉 , 还可以抬头吞食飞行于田间的昆虫 , 吃饱后心满意足地鸣叫着 。 连不起眼的小小蝼蝈都生活得这么自在、惬意 , 可见立夏时节是多么适合万物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