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风雅夏:赏牡丹、读《聊斋》、尝夏鲜( 三 )


立夏一般在农历四月(今日为农历四月初五) ,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气 , 故称“四月节” , 像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释义:“立夏 , 四月节 。 立字解见春 。 夏 , 假也 。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 ”所称的 , 万物开始热烈的生长模式 。
“孟夏之日 , 天地始交 , 万物并秀” 。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 , 冬小麦扬花灌浆 , 油菜接近成熟 , 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 , 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 故农耕社会极重视立夏节气 。 周朝时 , 立夏这天 , 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 , 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
从《月令图》册看夏日时节
古代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 , 都十分重视时序节令的传播 , 其中尤其以依据农历十二个月的顺序记录日月星辰、节候气温、动植物的变化 , 以及根据物候变化安排生产和节庆活动的月令影响最为深远 。
记载月令的文献最早的可能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记录夏代历法的《夏小正》 ,现存的古代艺术品有许多是涉及对某个单独岁时节令的描绘的节令图 , 如元旦的“岁朝图”“三羊开泰图”、立春的“春牛图”等 , 这些图虽然和月令图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但真正完整地描绘十二月节令的月令图还是留存不多的 , 目前流传最广泛的月令图主要来自明清两朝 , 著名的有明吴彬的《岁华纪胜》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廷院本《月令图》 。 一般都是十二幅为一套 , 重点描绘每个月的典型节令风俗 。
清宫廷本的《月令图》细腻逼真 , 由于康雍乾时期西洋传教士来华 , 西洋画法中的凹凸明暗和透视关系也渗透到清代绘画中 。
清宫廷本的《月令图》四月卷 , 描绘了树木渐茂 , 百花竟放 , 人们在连绵的阴雨中执伞顶笠 , 赏花 , 消遣的景象 。 立夏时节 , 北方的“晚春”也绿肥红瘦 , 唯有人工栽培的牡丹还在盛放 , 月季正在蓄力中 。 《月令图》第四卷中描绘的一簇簇牡丹花为写实 , 而开着白色花朵的玉兰树则是画家填充画面的再创造 , 北方的玉兰树开花甚早 , 春寒料峭时已经盛放 , 至农历四月已完全落尽 , 只余郁郁葱葱 。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风雅夏:赏牡丹、读《聊斋》、尝夏鲜
本文图片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风雅夏:赏牡丹、读《聊斋》、尝夏鲜】画院画十二月令图之四月轴
农历五月 , 别称仲夏 。 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 , 用以驱邪 , 因称五月为蒲月 。 《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 。 ”郝懿行义疏解释为 , “皋者 , 同高也 。 高者上也 , 五月阴生 , 欲自不而上 , 又物皆结实 。 ”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 《月令图》的五月卷描述的是龙舟竞渡的民间活动 。 在画家的笔下 , 万棹齐飞 , 喧颠旗鼓 , 紧张而热烈的竞争 , 引得两岸民家 , 凭栏观赏 。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风雅夏:赏牡丹、读《聊斋》、尝夏鲜
本文图片

画院画十二月令图之五月轴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份明代的《月令图》的绘画更雅正一些 , 以墨色点染出花草树木 , 所绘图景 , 是对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解释 。
比如以“立夏”时节来看 , 书中的“立夏一候蝼蝈鸣”写为:“蝼蝈非一物也 , 盖有二:蝼虫名 , 蝈蛙名 。 二物显然矣 。 蔡氏云:蝼 , 蝼蛄也;蝈 , 虾蟆也 , 即今取食蛙也 。 是月 , 阴气始动于下 , 故应候而鸣也 。 ”通过对立夏时节鸣叫的动物的辨名与考订 , 点明该物候的特点 。 下图中我们选取明代《月令图》对立夏二候、三候的呈现 , 观者可从中管窥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