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铭丨徐干的哲学典范及其荀学性格( 二 )


一、道即人道 , 道即中
徐干论道 , 约略有天、人两层 。 而关于天道 , 则有“天道”、“天常”、“自然之道”、“命”、“天数”、“天时”、“神明”等相关名目 。 徐干说:
天道迂阔 , 暗昧难明 , 圣人取大略以为成法 , 亦安能委曲不失毫芒无差跌乎!(徐湘霖《中论校注》:217 , 《夭寿》)
帝王兴作 , 未有不奉赞天时 , 以经人事者也 。 故孔子制《春秋》 , 书人事而因以天时 , 以明二物相须而成也 。 (203 , 《历数》)
恶不废 , 则善不兴 , 自然之道也 。 (55-56 , 《虚道》)
求之有道 , 得之有命 。 (150 , 《爵禄》)
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 , 燧人察时令而钻火……斯大圣之学乎神明而发乎物类也 。 (13 , 《治学》)
这几则约略呈现了荀子那种“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的自然天道观 。 也就是说 , 所谓“天道”、“自然之道”等 , 并非一个纯精神的形上实体 , 而就只是天地的运行不已 , 以及一般人事的最整体的、最一般的往来变化 。 其中有常规常道 , 也有偶然的、不规则的例外 。 要澄清的是 , 这儿所谓的“自然” , 固然不是道家所谓的“自然” , 却也不是今天一般自然科学所谓的“大自然” 。 荀子、徐干所谓的“自然” , 是跟人事相连续的 , 是人事种种表现的终极依据 。 它虽然不是个价值满盈的纯精神的形上实体 , 但仍然蕴涵着素朴的价值内涵 。 正是基于这素朴的价值内涵 , 它的进一步生发开展便逐渐地构成了人类壮阔而充实的生活世界 。 也就是说 , 荀子、徐干的天与自然并不是纯物质的、价值中立的东西 , 它仍然是人类生活世界种种价值建构的一个素朴的、原始的根源 。
徐干偶尔也表达了天人彼此感应的思维 , 如“昔武王崩……成王不达 , 周公恐之 , 天乃雷电风雨 , 以彰周公之德……”(129 , 《智行》) , 但这应该只是当时一般思维一般信念的偶然呈现 , 没有进一步的意义 。
至于《中论》中不加“天”字的“道” , 则主要是指人之道 , 指人考察了天地人事之后 , 就着其中的常道、常轨、律则所提炼、修饬而成 , 供人在这社会中遵循、实践的合宜之道 。 统观全书 , 在徐干来说 , 这样的人之道 , 其具体的内涵 , 最基本也最一般地说应该就是“中”了 。 徐干说:
……故《易》曰:“艮其辅 , 言有序 。 ”不失事中之谓也(疑当作“不失序 , 中之谓也”) 。 (82 , 《贵言》)
……故恭恪廉让 , 艺之情也;中和正直 , 艺之实也……通乎群艺之情实者 , 可与论道……道者 , 君子之业也 。 (102 , 《艺纪》)
……然则辩之言必约以至 , 不烦而谕 , 疾徐应节 , 不犯礼教……君子之辩也 , 欲以明大道之中也……故君子之于道也 , 在彼犹在己也 。 苟得其中 , 则我心悦焉 , 何择于彼?苟失其中 , 则我心不悦焉 , 何取于此?(108-112 , 《核辩》)
仲尼之没 , 于今数百年矣……三代之教息 , 大道陵迟 , 人伦之中不定……(152 , 《考伪》)
古之立国也 , 有四民焉 。 执契修版图 , 奉圣王之法 , 治礼义之中 , 谓之士……(179 , 《谴交》)
赏罚不可以疏 , 亦不可以数……不可以重 , 亦不可以轻……故先王明恕以听之 , 思中以平之 , 而不失其节也 。 故《书》曰:“罔非在中 , 察辞于差 。 ”(292 , 《赏罚》)
从上面几则来看 , 徐干所谓“中” , 就是人事物当中所常常有或所可能有的一种中正合宜的表现 , 或者是那表现背后的节度分寸 。 而所谓各种各样的“道” , 恰恰是因为它们表现了或符合了各种各样的“人伦之中”才被称作“道”的 。 所谓“大道之中”一词 , 其实意味着“大道的自身就是中” 。 而“礼义之中”一词的特别的出现 , 则应该是因为“礼义”是种种“中道”中最具有引导、实践参照意义的一个例子 。 总之 , 凡做人做事、施政治国的种种恰当合宜之道 , 必定是中道 。 而各种型态的中道就是君子修己治人、实践理想所可遵循的美好之道 。 这便是徐干《中论》全书的核心观点、论述主轴以及它命名的旨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