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重生随笔|说见识

随笔|重生随笔|说见识
本文图片

(空山新雨吴建明 作)
吴重生/文
见识与人的才智、心智和天赋有关 。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 我们常说“见识” , 而不说“听识” , 是因为耳听为虚 , 眼见为实 。 对于一个人、一件事的判断 , 最好是亲身去经历一番 , 然后再下结论 。
增长见识 , 应该走进大自然 。 孔子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草木鸟兽都“居住”在大自然里 , 你不走进大自然 , 何以贴近它们 , 观察它们 , 进而了解它们?认识草木鸟兽的过程 , 其实就是认识天地万物的过程 。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 , 如果连韭菜和香葱都分辨不清 , 岂不羞愧?
增长见识 , 应该遍寻名师 。 唐代韩愈的《师说》总结得很到位:“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为惑也 , 终不解矣 。 生乎吾前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吾从而师之 。 吾师道也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 无长无少 ,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 。 ”年轻人在学习和生活上产生困惑 , 很正常 。 假如一味盲从 , 连产生困惑的能力都没有 , 岂不可悲?产生困惑就要去寻求答案 。 父母和身边的朋友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 , 知识结构差异 , 往往不能作出很好的解答 。 书本上又没有现成的答案 , 那么就应该遍寻名师 。 名师之所以有名 , 是因为他见多识广 , 有真知灼见 。 遍寻名师和博览群书是同样的道理 , 都体现了求知的主观能动性 。
【随笔|重生随笔|说见识】增长见识 , 应合上书本 , 走进工厂、农村 , 到广阔天地去经历风雨 。 倘若不到社会上去历练 , 仅凭道听途说 , 那得出的结论一定会失之偏颇 。 说到实践出真知 , 我想到多年以前为金华技术学院所写的《躬行亭记》 , 现节录一段于后:婺江襟三水而入富阳 , 承安文而奔大海 。 人杰地灵 , 有名胜古迹;物华天宝 , 多亭台楼阁 。 亭台之胜 , 多在风景区内;人文之美 , 美在大黄山麓 。 门之内有躬行亭焉 , 青石为体 , 斗拱飞檐;松竹掩映 , 桌凳俨然 。 校长张荣才曰:造亭之旨 , 非唯点缀风景 , 更在激励后学 。 亭柱上镂镌一联:“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
很多时候 , 事业的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 , 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 。 当今社会 ,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 各类信息层出不穷 , 知识迭代很快 , 人们增加见识的途径比过去更多 。 多看书 , 看好书 , 无疑是提升见识的有效途径 。 同时要牢记“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碰到问题 , 就要“打破砂锅纹到底” , 那么 , 日积月累 , 你的见识会越来越丰富 , 视野会越来越宽广 。
年轻人应该勇敢地走出去 , 用脚步丈量时空 ,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 耳朵去听 , 头脑去思考 。 唯其如此 , 才能提升自己认识问题、研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从而认识一个真实、立体而多元的世界 。
2022年5月12日晨6时写于北京储云楼北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