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拉斯方
来源 | 界面艺术
2022年4月21日 , 新裤子乐队主唱兼键盘手庞宽在微博上发布预告 , 表示他即将在周六于星空间画廊举办一次为期14天的现场加直播的行为艺术展“拜拜迪斯科” , 在这次展览上 , 他将在一个2.5X2.5米 , 高1米2的台子上生活两周 。
图片来源于庞宽的微博
直播结束的时候显示共有约387万人来到过直播间 , 网友们制作的《庞宽14天行为观察记录》在展览期间也被递到了台子上的庞宽本人手里 。 “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 , 庞宽在微博上写道 , 他感谢网友们投喂的酒、饮料、水果、蔬菜 , 但由于最初的计划是14天内不从外界补充物资 , 于是在这期间东西大多被转交给了工作人员 。
与部分网友们的热情和关注相比 , 媒体评论更多是根据项目引申到行为艺术的经典案例 , 讨论常要滑向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这件作品是否可以称得上是行为艺术?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庞宽的微博
暂且不提行为艺术与表演艺术之间的相似性 , 庞宽的这件作品的确难以定义 , 一旦讨论的方向开始延伸到艺术作品的本体论问题 , 讨论就变得艰辛起来 , 就像雨天穿着胶皮靴在泥泞中行走那样费劲 。 如果我们往新派公共艺术(New Genre Public Art)和参与式艺术(Social Engaged Art)的方向来思考的话 , 这件作品产生的涟漪——即为何引起公众层面的关注和为何在艺术圈里成为一个难啃的果子——似乎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
1991年 , 艺术家、教育家和活动家苏珊娜·莱西(Suzanne Lacy)提出了新派公共艺术的概念 , 她将其解释为“与身份政治和社会行动主义有关的、面向不同观众的社会参与和互动艺术” , 艺术家凯文·杰苏伊诺在文章《新流派:公共艺术2.0》一文中谈到:“公共艺术的这些替代定义出现在1990年代 。 例如语境艺术、关系艺术、参与性艺术、对话艺术、社区艺术、活动家艺术和综合性新派公共艺术 , 艺术家们开始从艺术机构进入公共活动领域 。 新类型的公共艺术不是通过公共艺术中的隐喻来反映社会或政治问题 , 而是旨在让普通公民 , 特别是来自边缘化群体的公民参与 , 为这些问题创造解决方案 。 ”艺术家与公众、艺术生产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不再明晰 , 艺术不仅表达一种审美 , 而是参与到生活的某个切面 , 但边界不清晰就会导致人们对于下定义的讨论层出不穷 , 正反方的精彩互辩甚至又能引起一波关注热潮 。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庞宽的微博
在此我们暂且先放下有关定义权的争论 , 尝试从公众反应作为出发点 , 回溯这个事件(或者说作品、表演)在公共层面的三层表达 。
对例外状态的回应
从庞宽和星空间画廊主理人房方、策展人朱砂录制的播客《话赶话就有了画廊十四天》和展览主题透露出的信息点中 , 我们能够轻易看出作品指向的是新冠疫情期间人们或多或少需要经历的隔离状态 。
从庞宽微博上公开发布的信息上 , 我们可以寻找到作品对部分现实的映射 , 大部分非常直白 , 比如网友们都比较关注的吃喝拉撒怎样解决 , 精神状态的变化 , 作息和生物钟是否紊乱等等 。 网友的评论中也有许多类似“看庞宽就像看自己”这样的表达 。
因庞宽音乐人身份的影响力和星空间画廊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 首批关注到这个事件的观众大约是粉丝及艺术行业从业者 , 核心观众通过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社群转发和二次创作等 , 引发病毒式传播 。 各种UGC内容共同作用于“拜拜迪斯科”这一原始文本 , 并在庞宽的及时反馈之下 , 观众的行为也被缝合到了作品本身的表达之中 。
- |90年代的3本冷门武侠小说,看过的人都老了,脑海深处的回忆
- |读者是文学世界真正的主人公
- |南朝唯一的女诗人,鲍令晖十首诗,情感细腻,对爱情忠贞,真好呀
- 翡翠|价格悬殊很大的翡翠饰品,仔细观察有很大区别,已经成为了艺术品
- 刘军|解封了,却收到消息不用上班,疫情下的老板比你想象的难
- 白洋淀|新书架|《起飞,大鸟》:从白洋淀故乡回忆写出普通生活的暖与爱
- 翡翠|价格高的翡翠才有人购买,那你就错了,不同价格有不同的受众
- |《水浒传》中的那些酒馆
- 穿衣搭配|《请叫我总监》中除了主角,还有不少配角也展现出了精彩的演技,非常值得关注
- 北京市|职场,要懂得培养解决问题和协调社会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