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狮”话丨守望闽南建筑的福狮

守门狮兼具“迎宾”功能
由于狮子本身具有样貌威武、身躯庞大、吼声巨大的特点 , 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种神圣的物种 。 在漫长岁月中 , 经过民间艺术的加工后 , 狮子的形象逐渐升华成人们内心感情寄托的一种对象 , 希望它能护卫自己的安全并带来祥瑞 。 由古而今 , 闽人在修建殿宇、陵墓、桥梁、府邸、民居、园林建筑等时 , 总喜欢为其加入狮子元素 。 如此一来 , 福狮文化便与闽派建筑文化悄然融为一体 。
|泉州“狮”话丨守望闽南建筑的福狮
本文图片

泉州城南民居守护路口的狮子(邱联锋 摄)
“人们在修建佛寺、道观等传统建筑时 , 总喜欢安放上栩栩如生的石狮子蹲踞守望 , 民间称之为‘守门狮’ 。 建筑设置石狮子历来有一定规则 , 一般门左边的狮子 , 脚边踩一只绣球 , 象征威力 , 为雄狮;门右边的则脚下抚一只幼狮 , 寓意子孙昌盛 , 为母狮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泉州市古建筑公司董事长蒋钦全介绍 , 明代及之前的闽南石雕狮 , 基本上是蹲坐型 , 以花岗石为基料 , 线条粗犷、流畅、刚健 , 口腔离析程度浅 , 头、背毛粗且具条形;雌雄成对 , 头部分别向两侧微仰 , 双眼圆瞪 , 神态威严 。 明代石狮子的代表作有:惠安崇武“三元宫”前的石雕狮 , 螺城北关的明狮 , 以及洛阳刘望海墓前的守护狮等 , 它们都反映出明代石雕狮艺术风格和特点 。
|泉州“狮”话丨守望闽南建筑的福狮
本文图片

晋江安海挂在大门上的石狮(黄攸健 摄)
“之前的北派石狮 , 一般是正面蹲坐、威武凶悍的形象 。 但到了清初 , 惠安五峰石雕圣手李周以‘转头狮’和青石雕开一代新风 , 赋予了石狮子别出心裁的样式和神韵 。 ”蒋钦全说道:“生动活泼的南狮就此走上历史舞台 , 与传统北狮双峰并峙、各领风骚 。 ”福州鼓山涌泉寺前的一对辉绿岩石雕狮 , 就是李周的代表作之一 。 另外 , 李周留在福州万寿桥栏柱上的18只“拳头狮” , 同样是旷世佳作 。 狮子这一“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的猛兽 , 在惠安石雕艺匠手中 , 已演化成笑容可掬、温顺可爱的宠物了 。
|泉州“狮”话丨守望闽南建筑的福狮
本文图片

开元寺东西塔下的石狮子(陈清云 摄)
古人认为 , 石狮有阳刚之气 , 大门口摆放石狮可以起到镇宅化煞的作用 , 不过狮子的口必须向外 。 蒋钦全表示 , 闽南建筑门口的守门狮有的气魄非凡、威风凛凛;但一些民居门口的石狮子亦有笑靥粲然、极具亲和力的 , 这类石狮子实际具有“迎宾”功能 , 它们被赋予了祥和、迎宾的寓意 。 “福狮文化在闽南人生活中不但有‘辟邪纳祥’之功能 , 而且也有‘喜气迎宾’‘驻财纳福’等功能 。 特别是祠堂门口的福狮还代表闽南人的好客气概 , 以及爱拼敢赢的精神力量 。 ”
望柱狮有极高艺术观赏价值
装饰在建筑物上的望柱头、柱基、菩萨坐骑等部位的小型蹲坐石雕狮 , 统称为“望柱狮” 。 望柱狮不但十分有特色 , 而且数量也大 。 这类雕件分布甚广 , 南北均有 , 尤以桥柱头、坟墓等构筑物上的望柱为最常见 。 这些望柱石雕狮作品 , 神情活跃 , 有的幼狮攀附在雌狮上 , 有的蜷伏在母狮脚下 , 憨态可掬;雄狮则胸肌饱满 , 肱股筋肉隆起 , 后肢盘曲 , 张口怒目 , 神态各异 , 栩栩如生 。 泉州年代久远的望柱狮 , 如洛阳桥栏柱上的柱头狮 , 已有近千年历史 , 可惜这只高浮雕小石雕狮已风化严重 , 只能依稀辨其形 。 进入当代之后 , 影响较大的望柱狮 , 是由惠安石雕艺匠精心雕刻 , 安置在1984年建成的泉州大桥桥柱上的石雕狮群 。 这些设置在柱头上的石狮子活灵活现:有的张牙舞爪 , 有的含情脉脉 , 有的身躯憨态 , 有的像倾听水声 , 有的像注视行人 , 有的腾空呼啸 , 有的趴地对峙……形态各异 , 造型优美 , 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 深受市民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