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笑傲江湖》被拍成电影 , 流传下来一首歌:“沧海一声笑 , 滔滔两岸潮” , 最后是“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 香港才子黄霑的词 , 无尽的凄凉之意 , 再怎么笑傲 , 走到江湖深处 , 还是告别的手势 。
【|《风起陇西》: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不可思议的结尾
剧集《风起陇西》结尾 , 屡建功勋的间谍荀诩被派往吴国继续自己的事业 , 望着江面远处的太阳 , 光线照在他的脸上 , 一副踌躇的神态 , 心中应该也确没有多少告别江湖之意 , 而是对身边的挚友陈恭留下的旧部说 , 这次你不是随员 , 而是有职阶的 , 是运筹帷幄的姿态 。 很多人称赞这个结尾好 , 不落俗套 。
只能说这个结尾与我设想的不同 , 剧集里的主要人物 , 白宇扮演的荀诩和陈坤扮演的陈恭 , 可称生死之交 , 双方联手整肃了蜀汉内奸 , 让曹魏经历了重大损失 。 没有想到 , 这个任务是以丧失自己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 陈恭为了让蜀国的道统进退有据 , 只能牺牲自己的姓名 , 功成而不能身退 , 反倒是献祭给了朝廷争斗 , 阴谋诡计 , 无尽的凄凉之意 。 荀诩却继续卖命于这个系统 , 有点强扭出来的感动 , 直觉是一碗兑出来的鸡汤 。
当然 , 就此隐身江湖 , 估计也落了俗套 。 如果我是导演也会两难 , 三国之世 , 频繁的战争与死亡让人们的伦理观颠覆 , 生死观巨变 。 曹氏父子的古诗中 , 最能看到那种慷慨悲歌的情怀 , 死亡不再是一件难以容忍的巨大变故 , 而是随时可以发生的人生选择 。 也许 , 建立在这种前提下 , 轻生赴死不再难以忍受 。 荀诩也许理解了自己的朋友的选择 , 才拒绝归隐 , 还能信心满满地接着赴任 。
但无论如何 , 庙堂之上的权谋阴影 , 钩心斗角 , 才是每个为庙堂笼罩的小人物心中暗影 , 甚至整个剧集 , 全部在讲这个严肃的事实:几乎没有人能逃过来自暗处的阴影重叠 , 可以说 , 外部的间谍威胁 , 远不如内部的厮杀来得厉害 。
作为系统内部的间谍 , 面对的不再是家国大义之争 , 而是被放置在一个绞杀系统 , 随时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暗箭 , 这个系统内要生存的难度 , 显然大于一般故事里的间谍机构 。 多重威胁里面 , 来自同层职员的监视和叛卖 , 来自上级官员的收买和出卖随时要面对 。 来自高层的巨浪翻滚最为惊骇 , 一个密诏 , 可以毁灭一半的竞争对手 , 随时随地的权力角逐 , 被波及都是没顶之灾 , 均比敌国的威胁要让人害怕 , “攘外必先安内” , 成了生存原则 , 而不再是一种战略选择 。
这个主题并不陌生 , 事实上 , 无论是好莱坞的谍战系列 , 还是本土电视剧前些年精心构造的谍战世界 , 如《潜伏》《悬崖》 , 都在描绘这种危机四伏的结构 , 但这些剧集背景是距离我们较近的时代 , 而不是已被神化的“三国”时代 。
|《风起陇西》: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本文图片

马伯庸的“索引”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基本将蜀汉作为正面典型 。 在那个叙述系统中 , 诸葛亮的北伐失败 , 最大原因并不是内部人的作梗 , 而是“天命所依” , 没有道理可讲 , 我们也习惯性地接受了这一概念 , 相信了诸葛亮的英明神武 , 也相信了蜀汉的天然正义 , 基本上没有往历史深处走 。 猛一眼 , 观看到这些洒着淋漓鲜血的内部仇杀的时候 , 不由有点吃惊 , 居然是这样的?但接着一想 , 为什么不是这样的?
谁不曾设想过刘禅与诸葛亮的矛盾?作者马伯庸大胆套用了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份密诏 , 汉献帝给刘备的密诏 , 来突出后主对诸葛亮的猜忌 , 用词直接将诸葛亮比喻成了曹操;李严“胸有鳞甲”是见于正史记录的 , 而且也确实因为粮草供应失误受到贬斥 , 这里 , 他和诸葛亮的矛盾 , 被从不露面的后主利用 , 放大成了朝中主要矛盾;后蜀朝廷的各方势力都在蓄势待发 , 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系统 , 甚至先主刘备也知道这一矛盾 , 而留下李严制衡诸葛丞相 。 马伯庸说自己架空了历史 , 包括“司闻曹”这些名目都是编造 , 但是这里面的编造 , 似乎都有一些隐约的历史事实打底 , 他放大了我们的怀疑 , 坐实了我们的猜忌 , 甚至直接用剧中人物的台词说 , 书里记载的都不是真实的 , 你要知道的真实是隐藏在背后的 , 直接为自己的狂野猜想盖上了章 , 也许这里才是被遮蔽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