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蜡绘技艺
调查研究从未停止 。 珙县苗族蜡染主要集中在珙县南部山区的洛表镇、王家镇、洛亥镇、曹营镇、罗渡苗族乡、观斗苗族乡等苗族聚居地 , 其中以罗渡苗族乡王武寨为核心区 。 20世纪初期 , 美国著名学者David Crockett Graham(中文名葛维汉)曾先后4次到珙县王武寨实地考察并收集蜡染制品 , 却未见文字记述 , 未引起世人瞩目 。 20世纪70年代末 , 珙县文化馆原副馆长黄富美开始对珙县苗族蜡染开展调查、搜集、整理工作 , 对蜡染的源流、艺术特色、文化背景做了较全面的探索 , 继而把珙县苗族蜡染推上了四川省首届民间美术展的展台 。 1994年11月 , 曾水向收集编著的《四川苗族蜡染》一书中 , 收录珙县苗族蜡染图案138幅 , 弥补了珙县苗族蜡染无集成的空白 。 2019年12月 , 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 , 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珙县苗族蜡染图纹的样式类型、寓意、采集地点、衣物原型等 ,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代表性 。 2020年10月 , 张莉编著的《图解川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珙县苗族蜡染》 , 对珙县苗族蜡染的历史与现状、蜡染纹样等进行详细介绍 。
工艺|
一门刀尖上的精湛艺术
珙县苗族蜡染 , 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 。 其色调丰富 , 层次分明 , 构图丰满 , 造型生动 , 既朴实又艳丽 。 图案或重于写实 , 或重于写意 , 点线结合、疏密相间 , 既夸张又富有人情味 。 色彩以蓝白为主 , 偶有红、绿搭配 , 有的还点缀少量彩绣 , 清新如淡云蓝空的互托 , 明快如高山流水的旋律 , 古朴中包含粗犷 , 简略中蕴藏典雅 ,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 蜡染布料多以麻、棉土布为主 , 染料是蓝靛——蓝靛叶发酵而成的天然染料 , 以蜂蜡为主要染剂 。 即用铜刀蘸熔蜡绘画于布 , 入靛渍染 , 沸水去蜡 , 花纹如绘 。 这种以刀代笔的做法 , 形成蜡染的特有表现形式 , 人们称之为“刀尖上的艺术” 。
制作方法考究 。 珙县苗族蜡染历来无专门作坊 , 以家庭个体为主 , 蜡染技艺自然传承 。 苗族蜡染工艺流程分为调蜡、碾布、绘图、渍染、蒸煮、漂洗等多个步骤 。 其中 , 绘图是最具创造力的一步 , 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 , 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 蜡绘一般无需样稿 , 图纹历代相传 , 或时有创变 , 以一双巧手让灵花显于腕底 , 鸟虫攀上布端 , 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 看似简单的操作 , 实际上使用蜡刀绘制图案并不简单 , 单是保持蜡迹的均匀 , 就十分吃力 , 更不用说那些更为精细繁复的图案 。 心灵手巧的苗族女性 , 正是用这把弯弯的蜡刀 , 一笔一画将心中最美的画卷变成身上的服装 , 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 传统蜡染从植棉纺线织布 , 到用马蓝发酵制作蓝靛 , 再到画蜡的颜料蜂蜡 , 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 是苗族人民和自然相伴积累的智慧 。 春去秋来 , 蜡染就这样依托大山的背景 , 在一张张古老的桌案上孕育 , 在一口口染缸中诞生 , 在滚烫的火舌中成熟 , 在一块块土布上成就创造的艺术 。
本文图片
蜡刀
设计风格多样 。 珙县苗族蜡绘可分为3类 , 即线型、点线面结合型、彩色复合型 。 线型是蜡染的主要造型方法 , 具有虚拟性、指代性、装饰性以及主观表达的功能 。 蜡绘线条粗细兼用 , 使用不同类型蜡刀得到的线形各异 。 蜡绘通过线的展开与伸延、线的疏密组织 , 使图纹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 韵律富有节奏感 。 点线面结合型是蜡绘的综合性表现方式 , 是蜡绘造型最基本的方法 。 连点成线 , 积点成面 , 或以点连线 , 或以点线构面 , 使点、线、面循序渐进地转化 , 让黑色集中、灰色成片 , 构成蜡染的黑白灰色调 , 使画面更趋于丰富、和谐、稳定 。 彩色复合型 , 是色彩在蓝色基调上的补充与繁化 。 其表现方法主要是在染好的成品上 , 施以挑花、绣花、补花 , 红、黄、绿均可 。 这种彩色绘于衣、染于裳 , 是苗族色彩观念的体现 , 层次丰富 , 色彩艳丽而朴实 , 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感 。
- |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井士剑:存疑的模型
- |【夜读·组诗】向边关(62)带一朵花回家
- 京杭大运河|“一城”心桥
- |【观展览】“众志成城 共抗疫情”——迁安、滦州抗疫主题书画作品展
- |傅继英德艺双馨书法作品欣赏
- |红楼梦中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逝世15周年,纪念永恒的经典
- 黄泥洲|【新月姐姐讲故事】黄泥洲的老窑工
- 创业|全国第六的“莱西样板”!
- 秦观|秦观:论粗狂汉子如何写出婉约诗词
- |清-和田玉福瓜把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