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井士剑:存疑的模型

【|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井士剑:存疑的模型】|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井士剑:存疑的模型
本文图片

存疑的模型
在今天这样一个纷杂变幻的世界 , 人作为这个世界的存在 , 已经从传统的经验和非经验性的状态当中 , 形成了此下的一种非常模糊的 , 但又是确实、真实发生的一个世界 。 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封闭 。 开放的意义在于 , 这种悖论导致了此时的人类 , 每个人都经历了全球变化的一个关键节点 。 传统模型的概念 , 与当下的模型概念这种双重的模型概念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与审视 。
传统模型 , 我们可以去讨论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和它的历史价值 , 以至于对当下模型的一种判断与认知 。 模型作为世界属性、作为社会属性和人本身的属性 , 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捉摸不定 , 一种开放与规训的现象 。 我们如何在一个传统模型上进行讨论 , 今天这里所涉及的模型 , 包括了希腊化时期的艺术品、当下艺术教育的传统性和当代性 , 三者之间关系 , 对于人类和生存社会的一种体验 。
存疑的存疑并不是否定 , 而是对某种模型的一种思考 , 一种自我觉醒和自我判断 。 我们从古希腊的模型讨论今天的人物模型 , 包括模型与模型本身之间的问题 , 针对它们的形象来探讨时代的艺术意义 , 以及自身的束缚、禁咒与开放 。
|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井士剑:存疑的模型
本文图片

井士剑
存疑的模型

70cm×25cm×30cm
2011




|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井士剑:存疑的模型
本文图片

井士剑JING SHIJIAN
1960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黑山县 ,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 艺术家 , 工作和居住于中国杭州 。
|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井士剑:存疑的模型
本文图片

井士剑
存疑的模型系列
纸上综合材料
105cm×76cm
2021
井士剑:存疑的模型
采访 _ 胡少杰
Q
井老师 , 我们先从您《存疑的模型》系列谈起 , 从作品隐约的形象、符号以及作品的命名中 , 很难捕捉到相对确切的信息 , 您能大概谈一下这件作品吗?您介意对作品进行一个自我解读吗?
井士剑:我们谈论任何问题 , 其实都要面对一个最基本的环境 , 它包括你所处的周边的环境 , 也包括更宏观的时代环境 , 它有一个基本的框架 。 首先 , 我所处的最切身的环境就是美术学院 , 在这个身份经验里 , 我思考的一些概念都是与其相关的 。 比如说模型 , 它涉及到一个本质的问题 , 就是真正的模型是什么样的(有唯一的模型吗?)在我们的教学体系里 , 采用的模型是源于希腊的造型 , 那么我在作品中就是从希腊的石膏模型这条线索开始 , 然后再迈进人像的模特写生 , 这也符合我们学院里造型训练的体系 。 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被驯化的问题 , 在中国很多艺术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学院背景 , 都有这样的训练经历 , 特别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 , 几乎都受制于同一种教育模式 。 无论是集体性教育或多元的模型化本身都包含着驯化与开放 。
我们今天讨论艺术和社会的关系的时候 , 不能仅仅从艺术学上去讨论 , 我们也要从社会学上去讨论 。 比如讨论多元与个性及其公共性的问题 , 其实也是一种模型的概念 。 这几年人类经历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 , 我们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 , 其实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 , 我们的社会结构以及世界上各种类型的社会结构其实都有它自身的问题 。 那么从模型的概念去看待这些问题 , 可能也是一种认知的方法 。 我觉得艺术对于社会的价值 , 也是对于每个人的价值 。 中国的艺术、德国的艺术、苏联的艺术、美国的艺术等世界艺术 , 它们每一次推进都是在经历了社会的重大转折之后完成的 。 我想我们也逃脱不了 , 也要面对持续与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