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坡诗 “惠崇春江晓景”

《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晓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
《惠崇春江晓景》
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 , 宋初九僧之一 , 能诗能画 。 《春江晓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 共两幅 , 一幅是鸭戏图 , 一幅是飞雁图 。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 诸多注本 , 有用“晓景”、有用“晚景” , 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
蒌蒿:草名 , 有青蒿、白蒿等种 。
芦芽:芦苇的幼芽 , 可食用 。
河豚:鱼的一种 , 学名“鲀” , 肉味鲜美 , 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 , 在淡水中产卵 。
上:指逆江而上 。
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 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 , 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 ,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 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 ”
惠崇 , 福建建阳人 , 北宋著名九僧之一 , 王安石称他有“绝艺” , 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 , 尤工小景 , 善为寒江远渚 。
由此可见 , 惠崇的画享誉一时 , 而《春江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 。
惠崇原画已经失传 , 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 , 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 , 贵有画中态 。 ”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 , 又能传出“画外意” , 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 , 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 , 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 , 苏轼又有新的构思 , 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 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 , 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 。
竹外桃花 , 红绿相映 , 淡淡一笔 , 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
桃花报春 , 春天来临 , 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 视觉由远及近 , 即从江岸到江面 。
江上春水荡漾 , 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 , 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 , 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 , 表明早春时节 。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 , 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 , 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 , 只要江水不结冰 , 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
因此 , 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 , 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 , 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 , 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 , 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
诗的三四两句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 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 , 黄绿相间、艳丽迷人 , 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
【|解读|东坡诗 “惠崇春江晓景”】“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 , 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