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带有很明显的悲剧性 , 并非所有的作者和作品都是悲剧 , 而是一些作者和作品成了悲剧中的东西 , 甚至本身就是悲剧 。
本文图片
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文学没有真正的悲剧 , 大多都是个人化的悲剧而不具备普遍的意义 。 那么 , 果真如此吗?项羽乌江自刎 , 却只有一个项羽在那里唱着“虞兮虞兮奈若何!”而对于刘邦的军队来说 , 项羽的乌江自刎本身就在证明刘邦的胜利 , 并不是悲剧 。 岳飞风波亭遭遇屠戮 , 对他来说是一种悲剧 , 但对于满朝文武来说尤其对于皇帝和秦桧来说 , 未尝不是喜剧 。 林妹妹得了相思病 , 贾宝玉最后被迫出家 , 对于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悲剧 ,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 , 却只有庆幸自己活得好好的 , 没有什么太多悲剧性的命运了 。 当然 , 有人会有一种悲伤 , 但也只是同情他们 , 感同身受 , 却不一定真的成了他们 。 虽然悲剧比喜剧更具有打动人心的作用 , 但是个人化的悲剧要上升到普遍意义的悲剧就比较困难 。 当然 , 并不是没有 , 而是比较困难 。
艺术的规律比较复杂 , 人的感情也比较复杂 。 人们明明不是项羽 , 没有他的身份地位 , 但看到他乌江自刎的时候 , 却从心底里升起了一种悲悯的情怀 。 人们不是岳飞和文天祥 , 但看到他们英勇就义的戏剧 , 也会感觉异常悲哀 。 古语云“兔死狐悲 , 物伤其类 。 ”除了同类之间的悲悯 , 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了 。 这种敬畏之心是一种基于理性的人文主义体现 , 也是一种人类所共有的同情和共情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孟获三千藤甲军的时候 , 看着那些穿着藤甲的将士被火活活烧死 , 不禁潸然泪下 , 说自己损了阴德 , 要为此而减寿十年 。 那么 , 诸葛亮用计烧的明明是敌军 , 怎么还会对敌军的悲惨表示悲哀呢?其实 , 这是一种自身高贵行为的堕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悲悯情怀 。 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 , 虽然用火攻计策烧了藤甲军 , 取得战争的胜利 , 但他的计策让三千藤甲军几乎无一漏网 , 全都死于非命 , 是不是有些残忍?是不是验证了他的战略并非高贵?战场应该是一对一地打斗 , 君子对君子 , 不能用小人的伎俩 。 而《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 , 诡道也 。 ”又说“兵不厌诈” , 其实都在用小人计策 , 而不是用了君子争斗的策略 。 如此的决斗 , 似乎有失公允 , 但在战争中没人评价公允与否 , 都要想尽各种办法获胜 , 而不是讲什么君子和小人 。 于是 , 战争中的各种计策就被运用上了 , “借东风”、“火烧赤壁”、“明修栈道 , 暗度陈仓 。 ”、“空城计”、“增兵减灶”等 , 都在被运用 , 即便到了现代战争中 , 这些计策仍然成为一种可供模仿的范本 。 而对于对手的中计以及死伤 , 将军们也会有些同情和悲悯 。
本文图片
【|论中国文学的悲剧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意识 , 有思维 , 有感情 , 能感同身受 , 能帮助别人 , 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 同时也能抱团取暖 。 但是 , 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遇到了挫折和磨难 , 战胜了固然好 , 要是被打倒了 , 就成了自身的悲剧 。 而文学作品中很多主人公的悲剧都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 , 或者他人影响 , 或者条件影响 , 或者命中注定 , 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 但并不能说 , 主人公的悲剧不具备普遍意义 , 更不能说中国文学不具备真正的悲剧精神 。
- 臧克家|臧克家赠老同学的《友声集》
- 儿童文学|这项全国文学大赛还没评选,作家却“官宣”获得特等奖?
- 贾平凹|贾平凹新作《秦岭记》出版:“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
- 方树梅|南荔故纸学山遗墨|《方树梅藏民国文士手札集》整理出版
- 清华大学|原来清华大学的校名,出自这首诗!
- |考古学的公共性及其时代价值
- |传播中国文化 不负青春年华
- |生动!苏绣版二十四节气再现中国文化之美
- |跨国文化传播视界——2022知名书法家马朝阳作品展销
- 符道志|跨国文化传播视界——2022优秀书法符道志作品展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