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的弊端

汉字不但不太可能继续简化 , 还有可能会回归“复杂”,无论是语文的改革,还是民间的学风,我们都慢慢看到了一点变化!
首先,我们要明白 , 无论是从简到繁、或者是从繁到简,都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才能够触发的 。

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的弊端

文章插图
秦代之前,从最早、最简单的象形符号 , 逐渐加入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 , 创造出了更多、也更复杂的扩展性汉字,就像是把小房子改造成大房子,因为不够用 , 添砖盖瓦式的复杂化就是大势所趋 。甚至是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后来为了补充小篆而生的前期隶书 , 可以说都还是在从简到繁的进程中 。
随着汉字书写作用的不断放大,人们开始意识到书写效率的重要性 , 从后期的隶书逐渐代替小篆 , 又发展到更重视笔画规律的楷书,还有很多民间自创流行的简化字,直到清末太平天国实施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简化字改革,才算是进入了化繁为简的高潮 。
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的弊端

文章插图
【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的弊端】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简化字改革也是多次几乎实施了的,主要还是无法很好的将汉字文化的内涵跟汉字简化的需要相结合,才屡次耽搁下来,随着解放后中国大陆大力推进简体字改革,处处要跟大陆唱反调的台湾才最终作罢,反过来以文化传承为立场贬低汉字简化改革 。
新中国建国之后,就没有停止过汉字简化的推动工作,始终还是一个文化内涵必须传承下去的难题,到后来是由董必武带领着郭沫若、老舍这些文化大咖们才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这样的班底,还沿用了80%太平天国那次改革的简化字方案,难度可见一斑 。
简体字的从繁到简,是大力发展国家力量的信息化效率的大势所趋 , 我们都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更多的笔画上 。
那么接下来的大势所趋是什么呢?数字化时代,我们已经不需要很多的书写 。人工智能翻译的时代,语言相通也不再是问题 。
挽回文化的丢失,才是现在,大势所趋的最强音!
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的弊端

文章插图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所学的“国”字,还是一个口里面包着一块玉,而不是一个“國”,是人民拿起金戈放哨,保卫国土的完整 , 保护人民的安全 。
我们不希望,我们孩子所学的“爱”字,还是没有“愛心”的爱,我们更不希望,孩子不懂得愛字就是:亲手打开盖子,双手把真心捧出来!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所学的“人”字,就是一撇一捺站起来活着就是人,“人”本来描述的是一种弯腰鞠躬、谦和礼让的人品 。
……
已经很简化了 , 再简化可能就会失去汉字的意义 。中国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每一个汉字的构成都有他本身的意义 。还有就是我也觉得英语难学,为啥英语就不改变英语本身来适应我们?还有就是 , 为啥会有人那么脑残,居然想外国佬一年就学会一门外国语言?提出这问题,我越想就觉得脑残 。汉字一点都不难,其实外国佬也不用写汉字写的那么好,很多汉字呀记得大概,写出来我也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