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的认识 字源识字和字理识字


汉字学的认识 字源识字和字理识字

文章插图
感谢邀请 。
感觉这是个科学性很强的话题,至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古代汉字学和现代汉字学,等等 。
限于才识学浅,属于“打酱油”一类,只能勉为其难作“门外文谈”了 。
不好意思的是,且不管题目里说的两种识字方法哪种更符合识字规律,首先以为,所谓“字源识字”,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
一“字源识字”,应该尚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技术支持 。
何为“字源识字”?
市面上,有主张和推荐“字源识字”的书籍 。没有任何不尊重作者有益探索的意思,但请恕冒昧,拜读过之后,仍然始终对“字源识字”概念不甚了了 。
顾名思义,大概是说要根据每个汉字的发展脉络 , 从源头上去学会这个字 。
可是,这与汉代所总结出来的汉字构字的“六书”理论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或者,比“六书”更加科学、简洁、便于使用?
汉字学的认识 字源识字和字理识字

文章插图
进一步说,《汉字常用字表》收录3500字,《汉字通用字表》收录8105字,如果要推行“字源识字”的方法,至少要能够提供对这两个字表的“字源”准确并可备查的《字典》吧 。国安技术公司字库,收录了90000多个汉字,按说,对能够查到的汉字,都应该提供“字源”解读 。这件事,目前并非已经解决了 。
即然“字源识字”依然停留在“六书”理论的阶段,看不出有何创新;而且,也还没有做到对现有汉字的“字源”研究达到基本涵盖的程度,讨论其是否更符合识字规律,也就尚早 。
“六书”不是许慎最早提出来的,但他领会和运用得滚瓜烂熟 。《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 , 应该几乎穷尽了当时所有汉字;还收入了尽可能多的“古字” 。尽管《说文》有其局限和讹误 , 但仍然不失为旷世杰作 。如果说主张“字源识字”,真的不如把《说文》当做教科书 。能够代替《说文》的,真不好意思 ,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 。
汉字学的认识 字源识字和字理识字

文章插图
二但问题也就来了 。
许慎在《说文》里收入的这万把字,都是小篆 。但他在《说文.叙》里说,秦时,已有隶书,是秦皇让一个叫程邈的人创造的 。
那他为何只在《说文》里收录并解释小篆呢?因为秦皇焚书后 , 汉代的儒家经典,都是靠博士口授,学生们用隶书汉字记录的 , 这些经典,叫今文经书 。后来 , 孔壁藏书面世,又陆续有六国文字的史籍被发现,可虽然仅隔一二百年,但当时能认识秦及以前汉字的人已经不多 。于是,许慎作《说文》,为解此难题 。也因如此 , 许慎被奉为古文经学的巨擘 。
其实,隶书最早始于战国末年,是官家书吏为日常工作书写方便逐渐形成的,不能将此功劳归于一人 。
现在发现的数量最客观的隶书遗存,是《睡虎地秦墓竹简》 , 全为官方文书,可知,当时的隶书已然形成 。
隶书的完全成熟,是在西汉 。汉武帝时期的敦煌和居延竹简,已几乎全部具有了隶书的“八分”形态,这表明,隶书已由“古隶”过渡到“今隶”,即汉隶 , 也称分隶 。
裘锡圭先生说,隶书对篆书的改造主要有五点——第一,解散篆体,改曲为直,就是不再顾及象形;第二,省并,往往把两笔并为一笔或把两个以上的偏旁合并起来;第三,省略,直截了当地省去一部分;第四,偏旁变形,这令隶属的偏旁和篆体的偏旁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五,偏旁混同,隶书把生僻的笔画多的偏旁,改为笔画少且常见的偏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