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泮林|一件万民衣,见证一个清官

威海历史悠久 , 人杰地灵 。 远古至今 ,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 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 为讲好威海故事、传承威海文化 , 政协威海市委员会主编出版了《故事中的威海》一书 , 从地域记忆、家族印记、历史往事、文化名人、政界良吏、沙场铁骨等主题入手 , 收集整理了一系列好故事 。 即日起开设专题 , 对书中故事进行连载 , 欢迎关注!
第五章丨政界良吏丨
《冷泮林与万名衣》
文字:辛明路
冷泮林(1717—1783) , 字若万 , 号嵎谷 , 现乳山市夏村镇冷家村 。 1744年 , 考中举人;1745年 , 在家乡教书;1778年 , 出任江西龙南知县;1783年擢升为知府 , 从四品 。
冷泮林的爷爷冷敦智是位乡贤 , 曾任野子社的社长 , 善于排解乡里纠纷 , 德高望重 。 每遇灾荒年 , 他皆罄所有帮助贫苦者 。 雍正八年 , 经荐举 , 朝廷授予冷敦智八品顶戴的荣誉待遇 。 长辈的品格 , 对冷泮林的成长影响很大 。 冷泮林少时读书甚笃 , 从师文名甲东海的大才子张崧 。 与老师一样 , 冷泮林青年时也涉足教育 , 教授生徒 , 学生众多且多所成就 。 冷泮林入仕后 , 爷爷冷敦智、父亲冷大祥皆被朝廷封赠为文林郎 。
冷泮林|一件万民衣,见证一个清官
本文图片

◎冷泮林肖像
冷泮林擅书法、工诗词 , 诗书词赋在当时很有影响 , 也有许多人文地理考证名篇留存至今 。 他在《登州山川风俗及郡县沿革历代人物记略》中记述:“登州三面据海 , 所领州一县九 , 皆地辖海上 , 惟栖霞在山中不近海 。 然县西北艾山 , 实诸山之祖 , 脉所以界水之分流者也 。 艾山西北通黄之蹲犬 , 招远之阳邱 , 为大小沽河之源 。 经莱阳西境 , 至即墨合流入南海 , 此西一支也 。 北支合密、神、黑、石诸山为蓬莱支脉 , 水亦北流焉 。 东北水流洋丹河 , 直达福山之罘山入海 。 惟东南一支至三海山分脉 , 西达莱阳之望石山为昌水 , 南达海阳之嵩山为都水 , 东南达海阳之岠嵎为?港 , 皆南流 。 东北一支由铎山至鹊山为宁海州水 , 如清阳、新安、沁水皆北流 。 东支则直至大昆嵛山 , 为文、宁界山 , 近北海 。 其南流大河 , 则宁海之黄垒 , 文登之送驾是也 , 自是而文山为文登 , 成山为荣成 , 山自西北而东南 , 水亦分界南北 , 盖山川之大势如此……登州地瘠民贫 , 山川皆祖恶 , 无明秀之气 , 以故风俗草野少文雅 。 然其人皆直朴 , 无他肠也 。 历观诸史 , 名德伟人虽不可多得 , 而奸回狙诈谗谄阿谀之臣 , 亦代无其人 。 采风问俗者 , 可不悉其梗概也哉 。 ”他对胶东的山形水势、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等了然于胸 , 这段论述被后世推崇为考究精确的至理名言 。
出任江西龙南知县之后 , 冷泮林很珍惜这次入仕的机会 , 决心把忠君爱民的思想转化成为强国富民的实践 。 他是文人出身 , 以文化开化人们的心智是他的首要选择 。 他多次“捐俸修书院 , 置学田 , 延名师主讲席” , 办学堂、书院、诗社 , 开化风气 。 开办教育的经费不足 , 他就捐俸禄 , 捐了还不足 , 就派人回家乡变卖山岚土地 。 在《捐置书院田租记》中他说:“夫书院之设 , 将以萃有志为圣贤之徒者 , 故非博文约礼、穷理尽性者之儒不与崇祀而师之 。 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又不外乎致知而力行 , 明体而达用 , 志在道德不志在安饱 , 岂区区膏火之是计?然而为其堂舍 , 厚其廪饩 , 课其勤惰 , 严其升降 , 以书院辅学校所不逮 。 ”可见他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先进!他在《示诸生课程说》中言:“读书不须务多 , 但严立课程 , 勿使作辍 , 则日积月累 , 所蓄自富 , 且不致遗忘......大致古人读一书 , 必思得此一书之用 , 至于终身守之不失 , 如此早欲多不得也 。 诸生皆中人资 , 年少翩翩 , 试按程而课之 , 毋畏难、毋贪多、毋作辍 , 循序渐进 , 以几于十年之积 , 然后用恍然余言不谬 。 夫不立其志 , 不恒其功 , 不神明于经史古大家 , 使行文之程度胥协 , 有以底乎光辉之日新 , 吾恐奉尘饭土羮以为甘旨 , 其汩没灵性才气不少也 , 是可为长太息者也 。 ”把自己读书经验告诉后生 , 就像一位老父亲在谆谆教诲子女 。 即使游览感怀 , 他也不忘道德文章 , 在题为《谒文成公主祠》的诗中写到:“平浰曾从此驻军 , 元戎旌节壮风云 。 百年父老壶浆慕 , 一代衣冠俎豆分 。 德性果能传圣学 , 良知直可荷斯文 。 人豪始信由天庭 , 岂第南邦不朽勋!”体现出读书人对德性、良知的一贯追求 。 1783年他在给《龙南县志》写的序中说:“求硕德高年节义可风之人 , 与夫峰峦、岩壑、寺观、津梁、陂塘、隄堰之故蹟及艺文之有关 。 ”在他心目中 , 修志记述杰出人物、山川古迹、益世文章这三件事是头等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