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小满":缲丝忆君头绪多 |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周琴
5月21日 , 将迎来小满节气 。 小满是立夏后的第二个节气 , 北方的麦子已灌浆饱满 , 但尚未成熟;江南的稻田也在期待雨水的灌溉 , 等候丰收 。
俗话说 , “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 它是一种未完成的生长状态 , 代表了一个从孕育到成熟的关键节点 。 小满节气有着诸如祭车神、祭蚕、食苦菜等习俗 , 饱含了百姓对丰收年景的热切期许 。 在四川历史名人的诗词中 , 小满节气也引发过不少人的诗意 。 李白、杜甫、苏轼都曾为小满及其习俗着墨 。 李白的那句“荆州麦熟茧成蛾 , 缲丝忆君头绪多” , 写出了农妇思念远方丈夫的愁苦 , 也将小满的习俗展现淋漓 。
中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 。 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 , 南方以蚕理为主 。 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 , 所以中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 , 尤其是江浙一带 。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 , 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 。 《清嘉录》有记载 , “小满乍来 , 蚕妇煮茧 , 治车缫丝 , 昼夜操作 。 ”为了祈祷养蚕有个好收成 , 蚕妇们都会拜一拜蚕神 , 供上酒水、鲜果和丰盛的菜肴 。
二十四节气|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小满":缲丝忆君头绪多 |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本文图片

李白
唐代诗人、四川历史名人李白在《荆州歌》中这样写道 , “白帝城边足风波 ,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 ,缲丝忆君头绪多 , 拨谷飞鸣奈妾何!”全诗写的是一位农村妇女辛勤劳作之时思念远方丈夫的愁苦情景 , 人们饲蚕、缫丝、织造的场景也在其中展现 。 仲夏五月阳光灿烂 , 江陵城外的一处农家院内 , 一位少妇正埋头缫丝 。 她想起了出门在外、将要归来的丈夫 。 布谷鸟在哀鸣的时候 , 更加引起了她对丈夫的思念 。
二十四节气|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小满":缲丝忆君头绪多 |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本文图片

杜甫
“诗圣”、四川历史名人杜甫在七言古诗《 白丝行》中 , 也提到了缫丝 。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二载(753、754年)间 , 开篇就这样写道 , “缫丝须长不须白 , 越罗蜀锦金粟尺 。 ”意思是缫丝的时候希望它尽量长 , 而不在意它有多白净 , 越地的罗和蜀地的锦都要用镶有金粟的尺子来量(意为贵重) 。 篇末写道 ,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 , 恐惧弃捐忍羁旅 。 ”你不知道吧 , 那些有才华的人要被赏识有多么的困难 , 即使被起用了 , 又害怕哪一天会被弃置 , 这样的赏识对他们来说也是痛苦而又难熬的旅程啊!当时杜甫客居京师 , 所以有忍羇旅之说 。 此诗表面咏白丝 , 实是感慨诗人自己 , 既要有所作为 , 又要保持自己洁白的品质 。
二十四节气|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小满":缲丝忆君头绪多 |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本文图片

苏轼
北宋元丰元年 , 也就是公元1078年的春天 , 徐州历经了一场大旱 。 这一年的苏轼任徐州太守 , 他率众到城东的石潭求雨 。 终于 , 天降甘霖 , 下了几场大雨 , 彻底缓解了旱情 。 得雨之后 , 苏轼欣喜万分 , 同百姓去石潭谢雨 。 途中他写下了《浣溪沙》 。 其中的第三首词里写道 , “麻叶层层檾叶光 ,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 ”小满时节 , 蚕农们忙着煮蚕茧 , 以便于缫丝的画面就这样徐徐展开 。 在村庄中 , 时时飘来煮蚕茧的香气 , 如果寻香而去 , 还能隔着篱笆听到村中缫丝女子的谈笑声 。 鲜明的乡土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 就这样扑面而来 。
【二十四节气|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小满":缲丝忆君头绪多 |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