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失传的名纸 个个风靡一时

|这些失传的名纸 个个风靡一时
本文图片

张大千作《薛涛制笺图》
|这些失传的名纸 个个风靡一时
本文图片

蔡襄《澄心堂帖》中国历朝历代都创造过许多的名纸 , 这些名纸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伟大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 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开门见山:“夫纸者阵也 , 笔者刀矟也 , 墨者鍪甲也 , 水砚者城池也 , 心意者将军也 。 ”用纸如用阵 , 古人用纸 , 是真的很讲究 。
“纸可作被”的剡藤纸
因资源枯竭而失传
书写材料的变革至纸出现是在西汉 , 发明了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 。 东汉蔡伦改造造纸术时,麻、布、棉絮和树皮做出的纸仍是粗糙的,而在百年后诞生的剡藤纸却因“薄、韧、白、滑”的特质成了当时书写所用的上好纸张 。
剡藤纸 , 也被称为“玉叶纸” , 以产于剡县(今嵊州)而得名 。 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 , 可造纸 , 故即名纸为剡藤 。 ”唐人顾况《剡纸歌》云:“剡溪剡纸生剡藤 , 喷水捣为蕉叶稜 。 ”剡纸制作工艺特色在硾 , 剡藤要像斩肉泥一样排捣多次 , 藤本纤维长而韧 , 自须捣熟才能成好料 。 这种纸在冬季制作最佳 , 所以又有“敲冰纸”的说法 。 张伯玉诗“敲冰呈妙手 , 织素竟交鸳” , 《新安志》记载“纸 , 敲冰时为之益佳” , 这是因为纤维经冷水后韧劲更足 。
剡藤纸在西晋时期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备受追捧 。 晋中叶 , 剡藤纸被官方定为文书专用纸 。 唐代 , 称公牍为“剡牍” , 荐举人才的公函 , 亦名“荐剡” , 剡纸可谓“盛名擅天下” 。 唐代舒元舆《吊剡溪古藤文》中说:“异日 , 过数十百郡 , 郡东雏(洛阳)西雍(长安) , 见书文者 , 皆以剡纸相夸 。 ”足见剡藤纸质地之佳 , 用之者广 。
剡藤纸不但是书写上品 , 还可用来制帐、制被 。 五代时有诗:“清悬四面剡溪霜 , 高卧梅花半月床 。 ” 陆游有《谢朱元晦寄纸被》诗曰“纸被围身度雪天 , 白于狐腋软于绵” 。 纸可作被 , 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 , 大概是以轻白之纸衬丝绵作絮的 。
由于藤的生长期比麻、竹、楮要长 , 资源有限 , 因此藤纸从唐代以后就走向下坡路 。 到宋嘉泰年间 , 剡藤纸逐渐衰落 , 取而代之的是剡中竹纸 , 名声盖过了藤纸 。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的《嵊县志》中说“今莫有传技术者” 。
除了剡藤纸 , 晋代还有一些当时出圈但未能久传的名纸 , 如侧理纸(或苔纸)、桑根纸、蚕茧纸 , 为当时的书法绘画盛状增色不少 。 蚕茧纸又名凝霜纸、银光纸、凝光纸 , 纸像白霜一样 , 又白又细腻 , 产于安徽黟、歙两县 。 相传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所用的就是这种珍贵的凝霜纸 。
与薛涛笺齐名的谢公笺
独得其精髓
唐朝的造纸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和扩大 。 有一种硬黄纸 , 是把白纸用黄檗(黄柏)浸染 , 称为黄纸 。 唐政府规定只有皇帝诏书才能使用黄麻纸 , 因而出现了“黄麻”作为诏书的词语 。 佛经也用特制的黄纸 , 叫写经纸 。 之所以叫硬黄纸 , 还有另一种说法 , 是说唐人遇到魏晋人书法墨迹 , 为保存下来采用“硬黄法”进行勾摹 , 即取纸在热熨斗上 , 以黄蜡涂匀 , 待纸性变硬变透明 , 再影写 。
硬黄纸发展到宋代出现了著名的金粟山藏经纸 。 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 , 全国印经之风盛行 , 为适应这种需要 , 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经纸“硬黄纸” , 又名蜡黄经纸 , 或称金粟笺 。 从原料上看 , 宋代金粟笺多为楮皮和桑皮两种原料混抄制成 。 从工艺上看 , 宋代金粟笺是唐代硬黄纸的延续 , 在原纸基础上进行了涂蜡、砑光等处理 , 成纸质量极佳 。 米芾不少作品用的纸就是金粟笺纸 , 纸张表面光莹润泽 , 韧度好 , 透明性强 , 质地硬密 , 防蛀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