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敦煌国宝出窟记:走过万里千年,只为与你相见

5月17日上午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前往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探访 , 场馆内多名工作人员正忙着调试灯光 , 布置背景 , 为敦煌艺术展的正式开放做最后准备 。
敦煌|敦煌国宝出窟记:走过万里千年,只为与你相见
本文图片

东晋《三国志·步骘传》写本残卷
此次参展的大部分文物陈设在万林艺术博物馆二楼 , 从一楼的台阶拾级而上 , 抬头便能看到墙壁上悬挂的精美壁画 。 现场管理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场馆二楼 , 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正在精心布展 。
下午3时 , 采访人员离开万林艺术博物馆时 , 工作人员仍在紧张工作中 。 半年筹划 , 昼夜接力 , 3000公里运输 , 百余件珍贵文物跨黄沙越长城 , 穿黄河抵长江 , 从敦煌莫高窟到达武汉珞珈山 , 沉默无言的文物背后其实写满了温暖的故事 。
半年筹划 , 昼夜接力 , 珍贵文物抵达珞珈山
2021年9月 , 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前往敦煌研究院拜访了樊锦诗 , 3个多小时的交谈 , 双方无话不说 。 话题自然说到了即将到来的10月21日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日 。 为现代考古学百年筹备一个敦煌考古展吧 , 双方的共同意愿变成了可行的蓝图 。 回忆那次的拜访经历 ,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说 , 话题转为开始策划文物展 。 “我记得樊锦诗先生说 , 把敦煌的文物搬到武汉来展出 , 这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件大事 , 要把它办好 , 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传承及宣传教育作出贡献 。 ”
经过双方不懈努力 , 最终促成了这一盛举 。
国宝文物是如何运抵武汉的?说到文物的打包、运输和布展经过 , 刘礼堂多次用“非常小心”四个字来形容 。 刘礼堂介绍 , 这批文物装满了两辆十多米长的大型货车 , 从敦煌装车后 , 途经兰州、郑州 , 穿越黄河 , 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 , 才运抵武汉 。
“这些都是国家重要文物 , 包装和运输一定要细心 。 ”刘礼堂说 , 这些文物都严格按照标准 , 使用专用的文物箱包装 , 并塞有精装泡沫填充空隙 , 避免长途运输过程产生摩擦碰撞 。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 , 运输过程中 , 车辆除了加油时临时停靠 , 其余时间均在路上行驶 。 每辆车上都安排了多名司机轮流开车 , 吃和休息都在车上 。
5月6日晚 , 两辆大货车来到武汉大学校门口 。 因为车型太长 , 一时间无法通过校门 , 颇费了一番周折 。 “武汉大学的校门还从来没有通行过这么长的车 。 ”刘礼堂说 , 因为车身太长 , 车辆拐弯时必须非常小心 , 反复调整了半小时才得以顺利进入校园 。
这些文物是如何搬运到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的?据了解 , 车辆在博物馆门口停稳后 ,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 , 好几个工人用手托扶着 , 逐个将每个文物箱搬下车 。 装载佛像的文物箱有一人多高 , 工作人员把它们搬下车后 , 先放置到滑轮车上 , 然后缓缓推进博物馆内 , 之后多名工作人员一起将其抬上展台的基座上进行安装 。
万林艺术博物馆物业人员向采访人员描述了那一天忙碌的情景 , 有的文物箱又大又重 , 得十几个人抬 , “尤其是那尊佛像 , 分拆放在好几个箱子里 , 当时专家们都加入到搬运的工作中” 。
樊锦诗夫妇发掘的文物也在展品中
【敦煌|敦煌国宝出窟记:走过万里千年,只为与你相见】敦煌|敦煌国宝出窟记:走过万里千年,只为与你相见
本文图片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刺绣说法图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告诉采访人员 , 此次展出的珍贵文物中 , 有一幅北魏刺绣 。 这是上世纪60年代樊锦诗教授刚参加工作时发掘的 , 她还在上世纪70年代专门为此写过重要的研究论文 。 还有几个回鹘文木活字 , 也是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教授主持敦煌北区考古发掘出土的 , 目前面世的所有回鹘文木活字只出土于敦煌地区 。 这组回鹘文木活字和北魏的刺绣一样 , 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