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民,在事上磨练

璞瑅学宫
王阳明“修己安民”之说的当代价值在于“亲民”必源于自身良知的开显 , 不能站在所谓道德高地之上“教化他人” , 而是首先要“成己之德业” , 以自身“致良知”的功夫来感染他人、以启迪他人的“良知” , 坚信“人人皆能成尧舜”的道德理想 , 自觉地投身于推进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
|在亲民,在事上磨练
本文图片

王阳明亲民思想是其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和包容性的特质 。 王阳明弟子臣黄绾总结其师为学大要有三:“致良知”“亲民”和“知行合一” , 将“亲民”列入其中 , 可见其重要性 。
修己安民的道德自律价值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有一个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 始终贯穿着主体精神 。 其思想源头来自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 这可见之于其在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主考山东乡试之际所撰的程文中;发展于贬谪贵州龙场期间 , 其所撰《与安宣慰》《何陋轩记》《瘗旅文》和《象祠记》等文中均有表述;成熟于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 , 王阳明与弟子徐爱在归越舟中论《大学》宗旨之时;最终完善于其晚年出征广西前与弟子纵论《大学》要旨那段时间 , 后由其同邑侍学弟子钱德洪记录成《大学问》一文 。
王阳明亲民思想的逻辑基础是“心即理” , 意为“心”即“天理” 。 王阳明在《大学问》一文中说:“明明德者 , 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 , 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 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 , 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 ”
在王阳明看来 , “明德”与“亲民”是体用关系 , 欲行“亲民”之道 , 则必“明德”;而“明德”则必“亲民” , 两者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高度统一 。
从阳明心学的角度说 , “明明德”被王阳明转化为“致良知” 。 故凡言“亲民”则需以开显“良知”为前提 。 由此可见 , “修己”是“亲民”之功夫 , 修己之要在于“致良知” , 内圣才能外王 。 种树者必培其根 , 种德者必养其心 。
王阳明“修己安民”之说的当代价值在于“亲民”必源于自身良知的开显 , 不能站在所谓道德高地之上“教化他人” , 而是首先要“成己之德业” , 以自身“致良知”的功夫来感染他人、以启迪他人的“良知” , 坚信“人人皆能成尧舜”的道德理想 , 自觉地投身于推进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
王阳明在《重修六合县儒学记》一文中说:“士秀于民而志于道 , 修其明德亲民之学 。 ”故欲“亲民”者 , 必立“亲民”之志 。 在现代社会中 , 每个人虽有分工之别 , 但心中要真正确立“人民至上”的志向 , 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诚意 , 并为此而奋斗;那么 , 即便终身做繁重、艰巨的事内心也不会感到辛苦 , 或者做被一些人认为是低下琐碎的小事也不会感到羞愧 。 修己之道在于安心 , 心安方能“民安” 。
力行保民的社会治理价值
王阳明亲民思想最可贵之处在于实践精神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其亲民思想是以“实践之功”而显于世 。 王阳明以科举入仕 , 在仕途先后有二十余年 。 在跌宕起伏的从政生涯中 , 王阳明始终以明德亲民为座右铭 , 励精图治 , 鞠躬尽瘁 。
明中期社会 , 朝政昏暗 , 宦官专权 , 民生凋敝 , 社会动乱 , 可谓乱世 。 作为朝廷命官的王阳明“出污泥而不染” , 时时处处以良知之心兢兢业业为民尽职;关键时刻置身家性命而不顾、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 表现出一个正直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