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中的王母娘娘 七夕的来历是什么

牛郎织女相会日期 , 最早是东汉桂阳郡临武县乌里人成武丁提出的 。
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 , 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 。’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 , 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 。’明旦 , 成武丁失所在 。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
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七夕文化在郴州各县区都有传承 。
一,档案记载 。
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
五代杜光庭《仙传拾遗》
北宋李日方《太平御览》
南宋陈葆春《三洞群仙录》
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明《万历郴州志》
清《康熙字典》
清《郴州总志》
清《桂阳直隶州志》
例如清《临武县志》所记“光和二年七月初七,武丁召家人:‘昔日老人约牵牛去织女处 , 我当还宫 。’说罢目瞑,满室异香 。”
清 王闿运 编纂《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时,指出七夕灵会,始自临武,传于天下数千矣 。至今岭南甚重其节,以百谷作诸巧器,费至百金,工累数月 。
清《宜章县志》宿莽山仙鹤庵
旧雨天涯只隔河,牛女今夜恨谁多?
民国《闹洞房诗歌集》
闹房花烛在今宵,牛郎织女会鹊桥;
鼓瑟鼓琴真好合,如宾如友赋桃夭 。
二,讲诉
郴州苏仙区五里牌、太平乡、栖凤渡,北湖区市郊乡、万华岩、华塘镇,宜章县、桂阳县、永兴县、资兴市、汝城县、安仁县、嘉禾县、桂东县的讲述 , 基本一致 。
临武县的两种讲诉作为代表,收录进《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一种是瑶族人的讲述,一种是汉族人的讲述,角度、内容各有不同,意思基本一样 。
三,民俗仪式
临武县“七月乞香”的习俗
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年青女子们相约摆出香案,烧香以庆织女与牛郎相会,同时在心中乞求自己的爱情顺利美好 。在清朝整个桂阳州都是如此 。
《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描述: “至期,女子盛饰,门闼洞开,通夜望拜,以修福祥,岂以地近仙居,传之有本乎?”
桂东县“渡月光姐”的习俗
即“七七”织女在天上与牛郎鹊桥相会后,人们就在中秋月圆夜将她请下人间,据说这样会带来爱情,婚姻、收成、运气等等 。渡请仪式为找一僻静处,扎一个稻草人,系上红布条 , 燃香枝蜡烛,敬柚子、月饼 , 主持者念叨“月光姐、月光娘 , 请你下来聊一场”,请月亮姐即七仙女下凡 。有求者问月光姐、七仙女“下来了吗?”若“还没下来” , 稻草人会摇头;若“下来了”,稻草人就点头 。旁人祈愿、乞求,稻草人会给以答复,成不成可不可,有声音和动作表示(表面不可思议 , 实则由主持者控制) 。活动完毕,将稻草人焚烧,意味者“送七仙女返天宫” 。
嘉禾县七月初七婚嫁与坐歌堂习俗
嘉禾县民间过去多把7月7日这一天作为婚嫁定期,到办喜事这天则以坐歌堂的形式欢聚,女子们所唱伴嫁哭嫁歌中均有“牛郎织女”
四,诗词
公元1096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秦少游贬 “郴州桂阳郡”,耳闻了牛郎织女故事在郴州的流传 , 联系了自身的情感遭遇,酝酿出一首描写牛郎织女讴歌爱情的千古佳作
《鹊桥仙·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