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根据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发掘资料与传世的官钧瓷器相印证后分析,在北宋末年,钧台窑的工艺技术已臻完善,当时为了满足宫廷需要而生产各式花盆和与之相配的盆托、出戟尊、鼓钉洗等陈设用瓷 。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文章插图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器物按照宫廷的设计与不同的需要进行生产,仅花盆就有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仰钟式、渣斗式、长方形、六角形、方形等 。底部一般有五个圆形小孔,唯独六角形花盆的底部有七个圆形小孔 。各式花盆又有大小不同的十个规格,由大及小依次递减 。各式花盆配有式样相同的盆托,器腹较花盆浅,平底 , 不留圆孔,以承接花盆中的渗水 。外底均有如意形足、三足、四足或六足不等 。盆托和花盆一样,按照器形大小排列 。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文章插图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文章插图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文章插图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奁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文章插图
钧窑玫瑰紫釉莲瓣式洗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文章插图
钧窑遗址出土的"蚯蚓走泥纹"标本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文章插图

钧窑遗址出土的标本
钧台窑出土的各类钧瓷碎片中,花盆和盆托占绝大多数 。釉色既有通体天青、天蓝的单色釉 , 又有盆内天蓝、盆外为变幻莫測的玫瑰紫窑变釉;器表还有由于釉层在干燥或烧成时发生干裂,后在高温阶段又有釉流入填补而形成的"蚯蚓走泥纹" 。也有天蓝釉上窑变有浅紫或玫瑰釉 , 或浑然一体的月白釉、天青釉,又有钧窑器中典型的"内青外紫"––––内青或天蓝色釉,外部则为神奇的玖瑰紫、葡萄紫和丁香紫等窑变釉 。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文章插图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
钧窑器的造型古朴典雅,与采用的多种成型方法密不可分 。根据钧台窑址出土的器物坯体残件分析,钧窑的制作大多采用手拉坯成型 , 技术要求高 。某些器物的局部,如器耳、把手等制作则采用模制、手工捏制等方法,具有堆、捏、刻、挖、镂、卷、围、压等,辅以印坯成型等方法,使器物造型达到更加理想的艺术效果 。
钧瓷的窑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钧窑尚天青或"色重而蓝"的天蓝,因在青料中加有铜质,经氧化、还原焰作用呈现红色 , 并与青色互相融合 , 形成青中带红,红中泛紫,紫中藏青或红、蓝、紫相间,犹如玫瑰,又像海棠 。变化多端,古人曾用"入窑一色 , 出窑万彩"等词语形容钧窑窑变色彩的神奇 。
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特点 真品宋代钧窑釉色特征

文章插图
钧窑玫瑰紫釉尊
钧瓷青、紫并重的基本色调,主要以官办性质的钧台窑为代表 。具体表现为青、蓝釉施于器内,红紫釉施于器外,也有内外皆施青、蓝釉的 。而且钧窑的青蓝釉有别于北宋早期以禹县神垕镇刘庄窑为代表的民窑天青釉那样纯粹而匀净,大都是在深蓝色背景上布满近月白色汗珠状的流纹 , 少数烧得好的则遍布红紫色迂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或在紫红色背景上遍布蓝白色流纹 。这些特征正好与《陶雅》中"宋钧之紫,汗漫全体,晕成一片"及“内青外紫”的记载相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