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卿|读《儒林外史》:杜少卿(3)终究是无用的多余人( 二 )


第33回 , 少卿和妻子坐着轿子 , “带了一只赤金杯子 , 摆在桌上 , 斟起酒来 , 拿在手内 , 趁着这春光融融 , 和气习习 , 凭在栏杆上 , 留连痛饮 。 ”少卿“大醉了 , 竟携着娘子的手 , 出了园门 , 一手拿着金杯 , 大笑着 , 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 。 ”
相对于魏晋名士动不动醉酒裸奔 , 少卿此举并不过分 , 不过是在尝试挑战权威和礼俗中 , 获得一丝自由的呼吸 。
这少卿娘子 , 也真是奇女子 , 是少卿的绝配 。 书中写她笔墨不多 , 然而其人风采 , 竟掩藏不住 。
少卿不肯做官也好 , 散尽家财也罢 , 即便沦落到移家南京 , 娘子一路相随 , 富也过得 , 穷也过得 。 这淡泊坦然的风度 , 便是少卿第一个知音人 。 姚园吃醉了酒 , 众人侧目之下 , 任由少卿牵着手游山 , 只享受良辰美景 。 此等心境 , 又透着许多勇敢不俗 , 不是一般女子修为所能及的境界 。
“知君用心如日月 , 事夫誓拟同生死 。 ”因为懂得 , 所以一路相随 。 娘子 , 才是少卿真正的知音 。 少卿一辈子 , 最成功的是婚姻 。
少卿和妻子都是通透的、豪放的 , 他们都能自洽 , 能自得其乐 。
可别人并不这么看 。
“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 , 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 , 不敢仰视 。 ”
女仆的窃笑 , 围观者的腹诽 , 投过来的眼光里 , 是猎奇 , 是震惊 , 是尴尬 , 是恶趣味 , 是不齿……唯独没有被打动 。
这就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冲突的隐喻 。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天堑鸿沟 。
【杜少卿|读《儒林外史》:杜少卿(3)终究是无用的多余人】你引以为傲的 , 是别人不齿的;你知道你没有错 , 可别人认为你罪不可赦 。
所以 , 单纯的思想变革无比艰难 , 很多时候 , 思想变革需要在社会变革的铁血推动下才得以实现 。 在铁骑之下 , 在枪炮面前 , 人们从不得不接受 , 到逐渐适应 。
二是泰伯祠祭祀 。
花了不少银子 , 费了不少时间 , 拉了许多流量名人 , 搞了许多繁复的仪式 , 吸引满城百姓来看——泰伯祠祭祀 , 算是书中一件大事 。
但是 , 作者用极其严肃端庄的笔墨写出来 , 越发像一场闹剧 。
你看 , 各种仪式需要的职位 , 一共七十六人 。 中间虽有几个贤人 , 大多却是乌合之众 , 金东崖臧三爷之流 , 竟然占据着重要的大赞、司祝的职位 , 算是讽刺吗?
他们可能对于自己在祭祀礼上的职位和祭祀礼后的酒席感兴趣:
“当下厨役开剥了一条牛、四副羊 , 和祭品的肴馔菜蔬都整治起来 , 共备了十六席……吃了半日的酒……”
泰伯祠祭祀 , 有没有达到复兴礼乐、教化民众的目的?
看看民众的反应:
“两边百姓 , 扶老携幼 , 挨挤着来看 , 欢声雷动 。 ……众人都道:’我们生长在南京 , 也有活了七八十岁的 , 从不曾看见这样的礼体 , 听见这样的吹打!老年人都说这位主祭的老爷是一位神圣临凡 , 所以都争着出来看 。 ’众人都欢喜 , 一齐进城去了 。 ”
看到没有?百姓围观 , 是看热闹 , 听吹打 , 看主祭的名人 , 图个稀奇 。
庄重严肃、意义非凡的泰伯祠祭祀 , 不过是一场自嗨 , 是突发奇想 , 是瞎折腾 。
多余人 , 终究不过是无用的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