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孝”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它强调成家生子是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后来“孝”才发展出“善事父母”的含义 。
《礼记·坊记》记载:修宗庙和敬祀事这两件事,是使民追孝的事情 。这样的记载表明虽然当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孝道,但是尊敬、爱戴长者的事迹已经存在 。实际上,西周之前的朝代更注重“尊尊” , 忽视“亲亲”,从西周建国以来,经过政治改革,周以前那些传统的宗法性宗教开始向人文化发展,道德伦理的内容越来越多 。比如,当时的青铜器上出现了大量的“孝”字,《诗经》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孝的论述 。表明在西周时期 , 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道德伦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努力维护一个差别有序的社会,希望维持礼的秩序 。从这一点上说,诸子百家的思想是有共同基础的 。
三、诸子的殊途同归
由此,在孝的主张上,诸子百家的思想大致相同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他认为“仁为众德之总”,“仁”中包含一切美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孝、悌、忠恕等 。在孔子的伦理法思想的基本原则中,家族伦理本位原则占重要地位,而构成家族伦理的行为规范即为孝 。孔子在《论语》中的许多语句涉及家庭伦理 。
他提出,身为人子,孝敬父母不只包括赡养他们,重要的是做到时刻保持态度的恭敬虔诚 , 侍奉父母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要有发自内心的愉悦表情 。但孔子此时的思想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儿女完全顺从父母,而是主张“父慈子孝”,即做儿女的孝顺的前提是做父母的有慈孝之行 。与此同时,孔子还沟通了“孝”与“忠”的关系 。这也为后来汉代“移忠作孝”奠定了思想基础 。具体来说,“孝”是“忠”的基?。?“忠”是“孝”的延伸 。
文章插图
《礼记·坊记》记载了孔子对“同居共财”的看法,他认为卑幼不能在父母健在时析产分家,这也是早期“同居共财”思想的体现 。孔子之后的孟子和荀子都先讨论了“人性”,二者主张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是二者对于孝的理解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他们关于孝的思想都来源于孔子的孝思想 。经过儒家的发展,孝道开始蜕变为一种自我反思的人生哲学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这样论述忠孝:“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 。”
可以看出,韩非对于孝顺之道非但不排斥,而且极力主张这一“天下之常道”,之后他还以这种家庭关系为基?。?类比探讨君臣之间的关系 。这证明韩非虽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十分重视家庭伦理秩序 。他希望实现“臣事君 , 子事父,妻事夫”的社会格局,这与儒家所提倡的理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他们都希望保持差序格局 。
《老子》中也记载了有关孝的观念 。“绝圣弃智 ,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可见,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主张家庭伦理和孝道观念,有关孝道的理论并不是儒家所独有的,这一时期,在孝的观念上,诸子百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很少强调父母对子女的义务 。到了秦朝,已有孝敬父母的条款入律 。例如云梦秦简中就有“忠孝”“父慈子孝”等等相关的记载 。
- 诸葛亮的书童是什么水平?刘备惊叹书童曝出天机
- 唐朝末年的唐代宗在历史上有何政绩?
- 糜芳害死关羽投奔东吴的真相是什么?
- 薛仁贵的儿子薛讷是个怎样的人?
- 正史中吕布使用的兵器真是方天画戟么?方天画戟实战能力怎么样?
- 和谐夫妻必知的两性小知识 两性的心知识
- 长期两地分居的夫妻 两地分居怎么办
- 这样的婚姻能维持多久 两地分居的婚姻能维持多久
- 深度解析两性关系的奥妙 两性关系是什么意思
- 网传胡歌刘亦菲已领结婚证 刘亦菲的男朋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