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掌声的独奏会

这是一场没有掌声的“音乐会” 。
他弹奏着 , 指尖在琴键上 , 轻盈、滞重 , 亦或激昂地推进 。 4月16日 , 在上海的钢琴家宋思衡 , 开了自己在封控中的第二场钢琴演奏直播 。 他演奏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 , 介绍乐章背后的故事 , 也弹起了自己创作的《疫情音乐日记》 , 这是两年前以武汉疫情为背景写的曲子 。 他的邻居们前来直播间围观 , 还建议他在小区里线下演奏 。
他回忆 , 此前一次直播 , 他随口说了句 , 肚子有些饿 , 下播后 , 他发现家门口摆了个篮子 , 塞满邻居送的零食 。 他看了不禁心头一暖 。 “好像开了个音乐会 。 ”宋思衡说 , 结束后他感到疲惫 , 但脑子还有种“神经被吊着的兴奋” 。
|一场没有掌声的独奏会
本文图片

邻居送给宋思衡的零食和水果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往常 , 他每天外出跑步一小时 , 这个他所熟悉的城市 , 时时喧闹 , 又透着不同的气味 , 或是马兰花香 , 或是钢筋水泥 。 现在 , 他在静默的上海做起小区志愿者 , 帮忙做核酸、发抗原 。 要想“回味”从前 , 只能靠无人机出去晃一圈 。 有次他飞起无人机 , 想给几百米外的朋友送个东西 , 怕造成楼栋“接触” , 东西没送成 , 只能让无人机折返 。
宋思衡的演出计划 , 同样因疫情几度停摆 , 但他仍希望 , 音乐能疏导、释放人们在封控中的压抑与悲伤 。
等上海疫情过后 , 他想在草坪上弹弹《疫情音乐日记》 , “疫情期间 , 我们的很多感受最后要用艺术作品凝固下来 。 ”
以下为宋思衡的口述:
临时起意的直播
4月13日 , 我们楼出现了阳性 , 家门口被贴了封条 。
封了17天 , 每天待在家里 , 什么事也干不了 , 度日如年 , 但两个多星期后 , 突然到了楼下 , 会发现好像封控就是前一天发生的 。
疫情日记第四首《闷》 , 就表达了这种感觉 , 它是很冗长的 , 每个小节只有一个音 , 全是那种长的和弦 , 但整个乐谱其实很短 , 只有两页 。 这个曲子很能表达我封控时最大的一个感觉 , 就是对时间感受的一种强烈冲突 , (一种)停滞感 , 完了再去回忆 , (又)会觉得一瞬而过 。
5月1日楼栋解封那天 , 我去楼下走动 , 感觉双脚有点软绵绵 。 毕竟在家里严重缺乏锻炼 , 有时候不知不觉 , 躺在沙发上 , 一天就过去了 。 还有比较缺乏日晒 , 第一天下去时 , 阳光特别好 , 还觉得有点刺眼 。 平时那些视而不见的东西 , 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
(隔离)结束以后 , 我又继续下去做志愿者 。 我负责核酸检测 , 一次大概四五个小时 。 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做 , 还要负责分发抗原 。 小区志愿者没让我发菜发物资 , 他们觉得我是钢琴家 , 可能搬重的东西对手有点损害 , 就没让我去搬了 。
|一场没有掌声的独奏会
本文图片

宋思衡在做小区志愿者
我4月初就做志愿者了 , 一开始召集志愿者 , 人不多 , 大家都在观望 , 很多人可能有顾虑 , 毕竟感染了有点风险 。 我想总该要有人出来做嘛 , 否则后面怎么弄呢 , 就报名了 。 这是我第一次做志愿者 。
那时每天都要做核酸 , 很多人看到确实需要志愿者 , 否则核酸组织不好 , 感染风险更大 。 过了四五天就比较多人参与了 。 (但)要严格的执行一些防疫政策 , 比较难 , 有人说我下来(做核酸) , 带我的狗下来 , 溜一溜 。 但是居委会比较严格 , 说不能带 。 我们(志愿者)在中间要做一个解释工作 , 因为很多请求 , 比如不让遛狗 , 其实没有明文规定 , 只是希望大家配合 , 语气各方面就要特别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