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攻城时登城墙第一批士兵明知道要死,为什么还是要上呢?

说到古代打仗其实大家应该都有一种印象,那就是城墙这个防御工事是最难的,如果能把这个防御工事给拿下来,那么这场战役就算是已经赢了啊,但是其实更多的时候你也会发现这攻城的士兵其实都是知道自己要死的,但是这些士兵为什么还是义无反顾的往上冲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古代打仗攻城时登城墙第一批士兵明知道要死,为什么还是要上呢?

文章插图
不要被现代影视剧误导 , 古代攻城容易守城难 。在大多情况下 , 攻打城池并不比野战危险 。
古代州、县城池,被攻下是常态,能守住才是奇迹 。攻城的野战大军,是国家的主力和野战精锐,和守州县的地方军,在装备、经验、战斗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 守方在没有野战部队增援下,是很难守住城池的 。
明末孙传庭在河南败于李自成,退守潼关,以孙传庭之能、潼关之险,李自成一战即破;宗泽守开封、于谦守北京 , 依仗天时地利人和守住都城,成为千古名将典范(说明守城之难) 。
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书中能守住城池的战例也是凤毛麟角吧?我们来看看守城难度:
一、古代州县城墙不是影视剧里的高达数十米的大墙,明以前多为泥制土墙 , 大雨都能造成坍塌
古代一般州、县的城墙也就2层楼高,仅约5、6米,远不是影视中高达20多米的城墙(宋都城开封城墙高为13米) 。
明以前的城墙,多为夯土墙 , 大多年久失修,经常会发生下陷,甚至会在雨天坍塌,平时也就起个防贼防盗的作用 。
如唐安史之乱张巡守城,命人制造大量泥砖和泥浆,城破哪里补哪里,说明古代城墙质量不堪 。
明朝开始虽然有了砖制城墙,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高度和强度 , 由于威力巨大的火炮替代了投石机,实际更增加守城难度 。
古代打仗攻城时登城墙第一批士兵明知道要死,为什么还是要上呢?

文章插图
这样的夯土墙,可挖断墙根造成坍塌
二、绝大多数州、县是没有护城河的,防护简陋 。瓮城之类的设施只有战略要地和京城才有
中国古代大多数州县依水而建 , 有水门和码头,很难建设护城河系统 。攻城方可直抵城门,用冲车撞击城门、城墙,古代城门是木制外蒙铁皮 , 很难经受撞击,木制城门也无法抵御火箭齐射 。
古代游牧民族骑兵南下,攻城时下马登梯,能轻易攻下大多数城池(用人梯,或制作简易木梯、板车加大树干制作简易冲车) 。
古代打仗攻城时登城墙第一批士兵明知道要死,为什么还是要上呢?

文章插图
专门攻打城门的攻城锤
三、州县守备将校、士兵与攻城的名将、野战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州县守城的武将,只是县尉、校尉,和身经百战攻方大将作战,无疑是以卵击石 。历史上州县极少能在没有野战军增援下守住城池的 , 一旦守住能名动天下(如杨延昭用水浇墙,结冰退敌) 。
守备州县的地方部队数量很少,多为几百上千,官兵大多没有实战经验 , 守城临时征召的城市居民,不但缺乏纪律,甚至连护甲、武器都没有 。
守军体格和作战能力,无法与身经百战的野战军相比,如明朝倭寇作乱,53个倭寇连续攻破20多座城池,杀伤守军5千余人 , 这53人居然一个没死,古代州县地方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唐代石头建成的城门与城墙 。
守方武器简陋,严重缺乏弓箭手和弓箭 。
守城最好的武器是弓箭,但对于古代州县来说,弓箭手是稀缺的兵种,弓箭是极其昂贵的军事物质,无法大量采购和储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