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为何儒家能脱颖而出?( 二 )


孔孟之道为什么不受重用 , 因为不合时宜 。当时是大乱之世 , 强调什么“礼” , 什么“仁”以及“三纲五常”是没有市场的 。诸侯想的是如何富国强兵,不被其他国家兼并,孔子那一套对诸侯王来说,恰恰是“道德枷锁”,谁会想给自己套上“道德枷锁”呢?但儒家学说在当时也有用处,就是给别人套上“道德枷锁” , 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 。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为何儒家能脱颖而出?

文章插图
儒家学说虽然是乱世不被采用,但在大一统的王朝里,却是最好的统治工具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候,经过儒者董仲舒提出,立即被皇帝采用,成为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年的思想工具,直到现在还产生广泛影响 。孔子大概也不会想到,他在死后能留下这么大的名声,超过春秋战国时期名声的百倍千倍 。
道家:哲学之宗
道家因为信奉“无为无不为”哲学,不管是创始人老子 , 还是随后重要传承人庄子以及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 , 并没有象孔子、孟子、墨子那样周游列国推广他们的学说 。所以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挺另类的群体 。他们应被归于“隐士”一类 , 不管是在深山还是在闹市修行 。
虽然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不争”,但道家却因为其深邃的思想而成为“哲学之宗” , 没有哪个门派敢小觑道家 。有的君王也想用道家为相 , 比如楚国曾想聘用庄子 , 但庄子拒绝了楚王的要求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也只是个图书馆馆长,并没有在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 。在那个大乱之世能够活得好好的,处事不惊 , 从一个侧面说明道家的高明之处 。道家的老子、庄子是那个时代的“圣人”级人物 , 不管外面如何乱,我自心静如水 。所以孔子将老子比喻成“龙” 。但可以想像 , 在大乱之世 , 诸侯们是不会采用道家思想治国的 , 毕竟诸侯王们都是“俗人” , 哪会“无欲无求”?如果“无为而治”,很可能第一个被灭国 。因为周边都是虎狼,哪能容许这样的国家出现 。何况贪婪的诸侯王们,也修不成这样的心态 。
但道家的思想,却在汉朝初期得到应用 。汉朝建国以后,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尽量少扰民便派上用场 。黄老哲学被汉初的帝王接受,并产生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道家思想不被君王采用,是包括老子在内的“圣人”深以为憾的 。老子虽然想得开,但他西出函谷关,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的 。
墨家:维和部队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活跃的一个学术流派,“非儒即墨”是史书对墨家当时活跃度的极高评价,但遗憾的是,墨家思想并未被各诸侯国的君王们采用,所以墨家发展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民间组织 。孔子只是学生多,但并未形成组织 。其他流派虽各有代表人物,但也都是“单兵作战”,没有哪个流派象墨家一样,“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形成组织实践他们的理论 。墨家思想包括兼爱、尚贤、尚同、非攻、非命、尚力、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等,充满了现代社会的光辉 。兼爱思想不就是博爱思想吗?尚力思想竟然认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和现代“不劳动者不得食”异曲同工;尚贤不就是“任人唯贤”吗?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了当时的宗法世袭制;尚同则闪耀着“人人平等”思想的光环,节用、节葬不就是“移风易俗”吗?非命不就是“人定胜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吗?非攻不就是爱好和平,派维和部队制止不义之战吗?假使墨子的思想被中国过早地采用,而不是儒家思想,很有可能历史的走向会发生改变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迈入现代民主社会不是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