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为何儒家能脱颖而出?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为何儒家能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乱”时代,这一时代长达五百五十年之久 。本来西周王朝是个大一统的王朝,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管理办法,但由于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周朝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实际统治执行力,各诸侯分裂成大小不一的国家,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这些国家互相征战兼并,老百姓苦不堪言 。所谓“春秋无义战”,其实战国更无“义战”,发生战争的原因就是赤裸裸地抢地盘,只不过有时碍于道义上的脸面,而寻找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罢了 。所谓“乱世出英雄” , “诸子百家”横空出世 , 纷纷提出各自的“救世之道” , 大乱之世,竟然形成了空前的思想繁荣局面 。
法家:合乎时宜
诸子百家,其实最著名的,是诸子十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小说家 , 而在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 , 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和杂家,他们各抒己见,周游列国游说君王采纳他们的政治主张,其中法家提出的思想因为“合乎时宜”,多被各诸侯王采用 。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为何儒家能脱颖而出?

文章插图
其中管仲在齐国为相,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 , 变法图强 , 成为春秋第一霸;子产在郑国将刑法铸在金属鼎上,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最有影响力的诸侯之一;李悝在魏国受到重用 , “尽地力之教”,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吴起不但是兵神级人物,还是法家的杰出代表,他在楚国“明法审令”,使楚国成为当时与匹敌强秦的大国;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 , 外应诸侯”,成韩国在夹缝中得以生存,令诸侯不敢小觑;商鞅更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良好基础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虽然死在了秦国的监狱,但他是死在了李斯的嫉贤妒能,其思想被李斯继承并在秦国实践,李斯因此成为商鞅之后秦国的法家代表 , 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全国 。
在其他诸子百家极力向各诸侯王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用时 , 法家牢牢占据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除韩非子被陷害未受重用外,其他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子产、李悝、申不害、吴起、商鞅、李斯皆受重用,并在各自的诸侯国实行变法图强 。为什么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受重用,因为他们提出的政治主张符合当时大乱的政治环境,“以法治国”可以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得以强大,在弱肉强食的乱世环境中先生存下来 。“因时立法,因事制礼”成为法家的重要特点,法家的“法、术、势”理论根据各国的国情 , 在不同的诸侯国中得以应用 , 并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效果 。其中秦国因为拥有商鞅、李斯这两位法家大家,而终得天下 。
儒家:笑到最后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术流派,同时也因为后世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笑到最后 。孔子作为儒家鼻祖,其实在当时就非常有影响力,是宗师级人物 。细想一想,孔子当官时间并不长,几个月的司寇而已,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是一个学术流派的代表,充其量是个著名的学者、教授,但他拥有的资源 , 却是“弟子三千 , 贤者七十二” 。三千人是个什么概念 , 何况里面还有当时的“中国首富”子贡、勇士子路这样的杰出人物 。孔子带着他的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 但并没有哪个诸侯王任他为相,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等大家,和孔子一样也只是个学者,遭遇和孔子大同小异,政治上并不得志 。其思想虽然影响深远,但在当时,完全可以用“落魄”来形容,累累如丧之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