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自称太史公?是自夸还是真实的?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了,《史记》在历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很多人对它都有非常高的评价,而在《史记》当中,结尾都会有一个“太史公曰”,这里的太史公指的就是司马迁自己了 。不过这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称呼自己呢?是皇帝给他封的官职和爵位,还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自夸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

司马迁为什么自称太史公?是自夸还是真实的?

文章插图
1、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因为李陵投降辩解,被震怒之下的汉武帝处以宫刑 , 后任中书令 。颓废一段时间,之后继续发奋,或查阅古籍,或到民间寻访传说 , 以完成所著史籍 , 名为《太史公记》,被后世称为《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史书中最为出色的一部 。
《史记》记载有上古传说黄帝时期,华夏文明的建立,夏商周奴隶社会,再到礼乐崩坏的先秦战国时期,而后楚汉争霸 , 但最后的汉武帝时期,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有确切典籍记载的史料都记载在《史记》里,并且除了具体史料的记载 , 还有司马迁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
《史记》一书 , 价值极大,详细记载的西汉之前的历史,且后世正史都以其体裁书写史书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把司马迁放到史学家极高的地位 。《史记》的地位,确实不容小觑,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 , 全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除了是史书之外,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史书不同的是,司马迁在《史记》的最后一篇为自序 。
看过《史记》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一个问题,司马迁会在自己对历史的评价中会写道“太史公曰” , 那么为何司马迁会自称太史公呢?首先“太史”二字,毫无疑问是因为其官职“太史令”,所以冠以“太史”二字,“公”一字起初为公侯的意思,后来延伸为对他人的尊称,如“城北徐公”等,到了抗战时期,主席在演讲中还以“诸公”敬称他人 。
可以看出,“公”多为对他人的敬称,那么司马迁为何自称为“太史公”呢?
司马迁为什么自称太史公?是自夸还是真实的?

文章插图
2、司马迁为何自称太史公?有一种说法,“公”并非尊称 , 而是楚国流传下来的一种称呼 。汉朝沿袭了秦朝郡县制,称一县之长为县令或者县公 。比如还没发迹的高祖皇帝刘邦,被称为泗水亭亭长,负责送壮丁去修补长城,有一次去骊山修皇陵的途中,有壮丁逃跑,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刘邦破釜沉舟,带着剩下的人斩白蛇起义,自称为赤帝之子,自此刘邦在沛县名声大噪 , 而后被百姓称为沛令,也称沛公 。
值得注意,这里刘邦被称为“沛公”并非是尊称,而是刘邦起义后得到百姓的认可 , 被当作沛县县令,所以被称作“沛公” 。另外,关于“公”这种说法起源于楚地,周朝天子稳不住江山 , 江山四分五裂,群雄割据,春秋战国之后,以楚国国界最大,所以楚国文化影响整个华夏,如“四面楚歌” 。
再加上刘邦、项羽等人都是起源于楚地,对于“公”自然一直沿用 , 所以“公”这个说法流传至司马迁时期,司马迁以“太史公”自称完全是因为高祖皇帝的起源与“沛公”密不可分 。
不过这也并非正史所记载,而是史书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然后加以推测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公”最有可能的还是表达对他人的敬称 。不过按照这种说法 , 无论司马迁如何自傲也不该自称“太史公”,而且根据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和自序部分来看,司马迁也不是一个自傲的人 。后世各朝各代,极富盛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等对司马迁的评价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