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如何赚取财帛?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 不过他在世的时候,他的思想理念并没有被多数人所认可 。所以孔子才会坚持周游列国,来推广自己的理念,只是收获的成效还是有限 。孔子出游可没人给他买单,所以需要自己赚钱,那孔子的赚钱之道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孔子也想富裕 , 但他的欲望不是很强烈,而且愿意从事卑微的工作,来为自己赚取钱财,那孔子的钱财观究竟是怎样的呢?

孔子周游列国如何赚取财帛?

文章插图
明代《孔子圣绩图》图册 , 绢本设色,共39页,页纵60厘米,横40厘米,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孔子很少谈钱的问题,《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
这一说法,差不多得到了公认 。一般观点大都认为,孔子对钱差不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那么,为什么“子罕言利”?孔子不谈钱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是因为孔子不爱钱吗?
显然不是 。
孔子说过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也就是说 , 如果可以得到钱(富)的话,即使去当个司机(执鞭之士),孔子也会去做 。孔子是坚定的贵族制度与贵族生活的捍卫者,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而他居然说 , 他愿意选择一个在贵族时代很卑微低贱的工作去赚钱 。
很多人由此钦佩孔子的真性情,说话简洁而真实,一点也不做作 。
可是,这好像又不太像儒家的作派 。
在大家印象里,千年以来的儒家是不太谈钱的,只有俗人、商人才会谈钱,而这样的人是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所不耻的 。
对于这种矛盾与疑问 , 儒家有解释 。
《论语·里仁》一篇中就有闪光的句子存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同一篇文字中 , 还有更详细的解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后面这句话 , 讲起来比较麻烦 , 于是 , 最终被扼要概括为更为今天公众所熟知的八个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儒家的财富观由此变得清晰明确:首先,“君子”是可以“爱财”的;其次,虽然可以“爱财”,但获得财富的方式要“有道” 。
孔子周游列国如何赚取财帛?

文章插图
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 。
因为这八个字仍然有点不清不楚——
取之“有道”?什么才叫“有道”?儒家取得财富的“道”又是什么呢?
这才是最紧要处!
要想剖解儒家的价值观,就必须把这个“道”弄明白 。
实际上,千年以来,代代儒家已经身体力行,形象地演绎着这个“道” , 只是没有大张旗鼓地说出来 。而要破解它 , 我们需要读懂儒家的终极价值观 。
什么叫终极价值观?
简单说,就是在儒家乃至于孔子心目中,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达到的最理想、最顶级的终极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
这就好像在今天,有人问你,你认为谁代表着最理想、最顶级的终极生活状态呢?
马云?比尔·盖茨?乔布斯?袁隆平?
对这一点,孔子自己闪烁其辞,或者说史籍记载语焉不详,我们站在好不容易找到的紧要处,却如堕云雾 。但是,中国著书立言的传统,使得我们仍然可以从儒家留下的文字间细细揣摩,寻找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发现其中的秘密 。
在《中庸》一书中,儒家对于周武王留下了这么几句热情洋溢的评价——
“尊为天子 , 富有四海之内 ,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